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魅力泗县 > 人文历史

跨越55载!两代关工人接力守护387位烈士忠魂

作者:董立厚 马忠军 发布日期:2025-04-21 10:03:36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阅读次数:16
【字体:

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杨镇东赵集村,一对普通的父子接力守护烈士陵园55载,用赤诚之心庇护着烈士的忠骨,传承着红色爱国精神。

“同学们,你知道淮海战役有多么重要?这里埋葬的387名烈士是如何牺牲的?他们为什么会埋葬在这里呢?”

清明节即将来临,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来到大杨镇东赵集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守墓人赵猛一直在忙着给学生们讲述长眠在墓园里的那些英魂经历过的战斗。

1948年11月24日,淮海战役之灵璧之战打响,经过一夜激烈战斗,除击毙大量敌人外,俘敌人4000多人,我方也付出重大牺牲。当时东赵集作为我方战地临时医院、伤兵转运站,负责伤兵的临时收治和生转死葬,所以在东赵集埋葬了387名烈士,而且基本是无名。

1969年,一级伤残军人赵贤军退伍回到家乡东赵集,而387名烈士墓就在他家屋后。当时由于墓地无人看管,墓地的荒草都有半人高,坟头几乎都变成了小土堆。作为一名老兵,赵贤军的心在滴血。抗日战争时期,他有两个先辈就牺牲在异乡,到现在都不知道先辈们到底埋在哪里。“这些烈士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献出宝贵生命,葬身异乡,他们的后人一定是悲痛万分。”从那时起,他郑重立下承诺:一定要守护这片墓地,直至烈士魂归故里,让后代拜祭。

从1970年起,赵贤军在烈士墓地接连竖起了数块手写的木碑和简易石碑,但这些碑均耐不住日晒雨淋。2005年,赵贤军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到处募捐,用这些钱选石料、碑座,请人撰写碑文,竖起了高大石碑,并在墓地里种下树苗。

清除杂草落叶,擦拭纪念碑上的灰尘,为烈士墓添土……虽然拄着拐行动不便,但赵贤军在老伴的帮助下,干得仔细认真。“这就是烈士的家,俺们要尽心把这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都是小活儿,要把陵园内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趟下来,赵贤军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咳嗽不断。但他硬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地一天打扫三次,而且一扫就是50多年。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烈士墓渐渐扩建成泗县东赵集烈士陵园,并建设了淮海战役泗北纪念馆和家风馆,成为县关工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贤军也成为大杨镇关工委委员。

每逢清明节、“七一”等重要节日,前来拜祭烈士的群众络绎不绝。每当有学生前来,赵贤军就当起义务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教育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2018年,赵贤军当选“中国好人”“全国拥军模范”,2020年8月28日,75岁的赵贤军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0年荣获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十佳五老”称号。2021年8月14日,因患重病,76岁赵贤军带着对387名烈士忠魂的不舍而离世。

去世前10分钟,赵贤军在奄奄一息中,艰难地说出9个字:“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老伴吴侠听了泪流满面。儿子赵猛听了,紧握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放心,387名烈士忠魂我会像您一样守护好、传承好。”

第一代守墓人赵贤军去世后被埋在烈士陵园一旁。儿子赵猛就遵照父亲的“遗愿”,担当起第二代守墓人,实现了守陵“无缝对接”。

然而,在此之前,赵猛对父亲所做的一切不太理解,自己在外地务工,很难帮上父亲的忙。只是偶尔回家时,才跟着父母亲一起到陵园里陪着烈士。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特别是父亲临终前那一句“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赵猛被父亲那份对烈士的大爱深深感动,毅然决定,放弃外出务工,回乡接力守陵。

大杨镇关工委成员名单上,赵贤军的名字直接更换成了赵猛。赵猛说:“虽然我只有53岁,但是我在关心下一代方面有东赵集烈士陵园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会像我父亲一样,把387名烈士忠魂守护好、传承好。”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跨越55载!两代关工人接力守护387位烈士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