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泗县段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鸟瞰
千年运河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泗县俗称汴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现存运河遗址约47公里,其中有水运河古道约28公里,是大运河通济渠境内唯一在用的运河故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通济渠在泗具境内称为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向东流入泗县境内,沿途流经长直沟(今泗县长沟镇)、周庄、彭铺,沿泗县303省道北侧穿城东注,向东至开发区曹苗村东头与新濉河交汇,流至泗洪县境内。泗县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 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淮头入洪泽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约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河,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漴潼河流入淮河。清康熙十二年(1673),龚起翚著《虹县志)时称此河为南潼河,今天则通称石梁河。因此关于泗县汴河故道的流经区域,历来说法不一。相关专家研究分析认为,大运河泗县故道从县城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至青阳镇折而南下,治水方面采取因势利导的原则,这条路线应该是泗县段遗址的主干道,该说法已于2012 年经安徽省考古研究发掘后得到确认。
另外,1972年在长沟镇宗邓村境内(鹿鸣山)西北1公里处,挖出一艘木船,长约10米,前后两舱,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县文物局。经初步鉴定,该船为宋代以前的木船,也为泗县运河故道的流向提供了佐证。
目前,宿州境内的汴河故道,由于历史久远,从灵壁往西早已经湮没于地下,其中灵璧以东至唐河一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也沉于地下,仅有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至今依然保存较好。
虽然现在的大运河泗县段已经不再通船,但它仍起着泄洪灌溉的作用。其中城西至唐河段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修水利疏浚清理时做过统一标准,河口宽30米,深6米,坡比1:2,现在仍可发挥作用。目前沿河两岸杨柳依依,蒲草茂密、烟波浩渺,随地烟柳,依然保持着运河古老的历史人文韵味,让人仿佛可以想象出1000余年前的运河风情。
正是鉴于大运河泗县段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2013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自泗县广播电视台新虹桥向东约5.8公里于2014年6月2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为世界文化遗产段。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作为通济渠唯一的在用活水遗存段,在岁月的洗礼中,基本保持100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见证着古老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承载着泗州人民的悠悠运河情怀,是古老泗州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勤劳智慧。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隋唐大运河泗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