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普法宣传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泗县县委网信办持续挖掘本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载体,在普法工作中打好“非遗牌”,为法治宣传注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元素,让法治宣传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
剪纸课堂有生气
在泗县大庄镇万安小学,一节生动有趣的剪纸艺术和普法宣传课正在开讲。只见一张张红纸在张琼老师的指间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个个法律故事便跃然纸上。孩子们一个个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
“我手里的这幅剪纸作品,表达的是一朵花儿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正开得娇艳欲滴,寓意着少年儿童在法律的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六片花瓣则象征着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理念在学生中蔚然成风。”非遗传承人张琼一边捧着自己的作品,一边向学生们讲解作品创作的初衷。
在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构思剪纸艺术与法治文化相融合的框架,将自己的创意融入笔端、刻在纸上,剪出精美的法治文化剪纸作品,抽象的“法”在师生们的巧手中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独创的剪纸作品将法治元素完美融合,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剪纸艺术,更传播了法治精神,让学生既能领略到剪纸的艺术魅力,又能让法治思想浸润学生心田。
戏曲巡演接地气
除了在实物中融入法治印记,地方特色戏曲也是弘扬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泗州戏发源于泗县,流行于淮河两岸,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与沉淀,泗州戏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沃土之中,与皖北民众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展示泗县乃至整个江淮地区文化魅力的象征。
为了丰富普法形式,泗县县委网信办与泗州戏剧团共同编排了普法戏剧《慈母恨》。在巡演的舞台上,演员们独特的唱腔和颇具生活气息的表演形式,尽显当代戏曲传承人的熠熠风采和法治文化教育之美,博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文化,利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不仅增加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趣味性,更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使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碰撞出新的活力。”泗县县委网信办负责人刘凌宇表示。
快板传唱聚人气
“小竹板,手中拿,上下翻飞舞成花;法治社会在深入,遵法守法你我他……”
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在运河街道花园井社区的法治文化长廊里,刚刚吃过晚饭的群众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话家常。普法宣传志愿者梁贤地打着竹板,为前来纳凉的群众送来一场生动热闹的文艺表演。
快板是一种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说唱艺术,短小精悍,简便易行,可以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便于掌握和普及。在此基础上,泗县县委网信办创造性提出将快板这种说唱曲艺融入普法宣传中来,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治宣传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快板在社区、学校、田间地头传唱,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用快板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治文化,拉近法律与我们普通群众的距离,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在谈及用快板这种新形式进行普法宣传的初衷时,梁贤地不无自豪地说道。
“非遗”老传统,走出普法新路子。下一步,泗县将找准“非遗”文化与普法工作的结合点,探索创作更多更优秀的“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在普法志愿者中培养“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人中发展普法志愿者,推动法治宣传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非遗”为普法宣传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