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之美 绽放青春力量

发布日期:2025-07-02 10:40:24 信息来源: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阅读次数:
【字体:

夜幕降临,泗县泗州戏剧团的排练室依然灯火通明。22岁的柏瑶瑶和她的同伴们正在排练新戏。汗水浸透了戏服,但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一幕,恰似泗州戏这个百年剧种在新时代的缩影。

百年回响 拉魂腔的困境与守望

“十年前,剧团里的老人员几乎看不到希望。”泗县泗州戏剧团团长赵贤军的话语中透着沉重。作为发源于皖北农耕文明的戏曲瑰宝,泗州戏那摄人心魄的“拉魂腔”曾让百姓“三月不知肉味”。但进入新世纪,这个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剧种,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危机背后是多重困境,演出市场萎缩导致剧团生存艰难;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脱节;年轻群体对戏曲文化日渐疏离。曾经在庙会集市上万人空巷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观众席上日渐稀疏的背影。

2015年,全县专业泗州戏演员仅剩30人,平均年龄40岁。更严峻的是,观众断层严重。“一场演出,台下坐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泗州戏演员姚玉友回忆,“最惨淡时,演员比观众还多。”

“最痛心的是看着老一辈艺人们带着一身绝技,却找不到传承人。”赵贤军抚摸着褪色的戏服说道。“拉魂腔”这一独特唱腔,原本需要十年以上的严格训练才能掌握,如今却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险。

青春赋能 新生代的传承与创新

转机出现在2018年。泗县县委县政府将泗州戏保护纳入“文化强县”战略,打出了一套传承发展的“组合拳”。年轻演员们抓住这一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在人才培养上,与高校合作设立泗州戏表演本科专业,定向培养专业学员,每年招收20名左右新学员,为泗州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00后”演员柏瑶瑶就是其中一员,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传承非遗。“要让这门古老的剧种在年轻人手上焕发新的光彩。”与此同时,泗县还设立泗州戏保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和青年人才培养。如今,在泗县泗州戏剧团里,像柏瑶瑶这样的年轻专业演员越来越多。

“我们要让传统艺术说当代人的语言。”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年轻演员们大胆创新,参与打造了《扶贫队长》《红色催款单》《镇长嫁女》等一批优秀新编剧目。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拉魂腔”的神韵,又融入了时代主题,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其中,《镇长嫁女》荣获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铜奖,《虹桥情》则在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荣获最佳剧目奖。

在传播渠道上,泗县推进“一团一场一所”建设,构建立体化传承网络:建成虹乡剧场、清水湾公园小剧场等专业场地;在乡村建设100多个戏曲舞台;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00余场;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150余场,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年轻演员们还主动利用新媒体,创新推出“云上泗州戏”网络展播。“我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效果不错。”年轻演员丁雨蝉兴奋地说。

生生不息 老树新枝焕发生机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在泗县三中的礼堂里,学生们正为现代剧目《虹桥情》热烈鼓掌。“原来传统戏曲也可以这么潮。”高一学生赵润泽在观看演出后说道。据统计,通过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如今全县青少年戏曲知晓率已从60%提升至85%。

市场也在回暖。在清水湾公园的小剧场,周末演出常常座无虚席。“现在一场演出,能看到老中青三代观众同堂喝彩。”柏瑶瑶兴奋地说。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在抖音平台的泗州戏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已经由原来的不足500次突破到现在的1万次。

“年轻人让传统艺术有了新表达。”泗州戏剧团团长赵贤军说道。在他看来,泗县模式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三个关键:守住戏曲本体、创新表现形式、培育年轻受众。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专业剧团运营压力大、优秀创作人才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亟需破解。对此,泗县正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500万元文化强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戏剧创作、青年人才培养及非遗传承;深化“戏曲+旅游”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拓展演艺市场;与宿州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戏曲传承基地,推动泗州戏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非遗保护不是把艺术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它在生活中绽放。”泗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拥有“泗州戏之乡”美誉的城市,古老的“拉魂腔”正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谱写新的传奇——它见证着一个地方剧种的文化自信,更展现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青春与传统的碰撞,在这里迸发出最绚丽的火花。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传承非遗之美 绽放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