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传承活化让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绽放光彩

作者:姚森 董泽甫 发布日期:2023-03-16 08:37:54 信息来源: 泗县融媒体中心 安徽经济报 阅读次数:
【字体:

3月9日《安徽经济报》4版报道泗县 

↓↓↓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自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大部署以来,宿州市泗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市领导和有关单位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扎实推进了大运河泗县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大运河通济渠现存的唯一活水源就在泗县,有28公里。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其中自泗县广播电视台向东至新濉河交汇处约5.8公里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大运河泗县段作为通济渠重要的活水遗存段,不仅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河道,而且整个水系至今尚是活态流通。在泗县境内,运河西口与唐河相通,在泗县县城境内注入环城河,与石梁河相接,向南与新汴河水系相连,向东与新濉河汇通,整个泗县运河故道,水系发达,循环相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态水系,这也是泗县段运河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泗县运河曹庙段基本保持了运河的原始风貌,成为安徽省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该县加强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落实推进泗县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建设,先后成立了泗县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4月,又成立了大运河文旅片区建设推进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在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该县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围绕大运河泗县段的科学利用、合理进行运河段保护传承利用。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沿线环境工作进行整治,改造污水管网体系,同时多次对大运河周边环境和相关联水系进行整治,结合泗县河长制、林长制工作,聘请专人对运河管护工作进行巡查和管护,建立每日定点巡查,每周定段巡查,每月全面巡查的工作机制,实时开展大运河段沿线监测管理工作。自2019年以来,对大运河28公里故道沿线进行考古勘探,详细了解泗县运河基本情况,奠定了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基础工作。

为更好的展示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对大运河泗县段遗产区从长远角度加以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就确定了以大运河泗县段遗址为中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泗县将以运河段为中心,确立了“三区一线多点”的文旅发展格局,其中大运河泗县文旅片区、大运河泗县段沿线及相关文化文物资源点,作为全县文旅融合的主要内容,进行集中打造好“水韵泗州·运河名城”这一城市品牌。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泗县重要的文化之脉,作为泗县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仅对长沟镇、泗城镇、开发区、草庙镇等沿线乡镇文物保护单位除大运河外,有省保单位文庙大成殿坐落于城市中心,泗县明清时期商业集散中心的山西会馆、千年古刹释迦寺大殿,河边有树围4.12米的千年古槐,至今依然葱郁,苍翠欲滴,被誉为“千里汴河第一槐”等。此外,大运河泗县段出土文物丰富,仅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各类的瓷器瓷片便有千余件。运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重要旅游资源有清水湾公园、运河人家园林景区、泗县农业观光博览园、碧云天、惠佳农业观光休闲园等。

在泗县大运河畔,因水而生,彰显水韵泗州文化的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的泗州戏,它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已近300年的历史,至今传唱不衰。运河文化在泗县影响广泛,水母娘娘沉泗州、枯(哭)活头的故事传说人人耳熟能详。

泗县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运河沟通南北,古往今来,大量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诗篇:有刘禹锡的“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杨柳不胜春”;白居易的“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崔颢的“晴云摇津书,春风起棹歌”;苏轼的“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米芾的《虹县诗贴》等均留有名篇传世。

目前,该县对运河沿线长沟镇、泗城镇、开发区进行全线环境治理工作,做好运河沿线环境保护,对沿线重要的文化资源点,如戚夫人庙、朱桥古槐、文庙大成殿、山西会馆、曹庙遗产段等重点加以展示,利用好文化资源。

近年来,该县擦亮“运河名城、水韵泗州”这一城市名片,大力打造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在运河沿线先后建设开放“十大公共文化场馆”。自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家风馆、文化馆(少年宫)、科技馆、古鞋博物馆、泗县隋唐运河博物馆、泗县皖东北抗战革命纪念馆、泗州剧院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设投资近十亿元,集场馆游览、非遗教学、文化演出、社会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形成了泗县公共文化集聚区。

十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紧紧依据大运河安徽段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理念进行建设,在大运河泗县段世界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内错落分布,围绕大运河的保护展示利用,充分进行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展示。这些公共文化场馆或坐落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休闲广场,或坐落在大运河遗址沿线,或坐落在学校周边,形成了移步换景皆有文化场所,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多样化文化体验,使广大观众能够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的体验了解泗县文化,充分发挥运河资源优势,活化运河遗产利用和文化传承。

近年来,该县谋划以泗县大运河遗址公园、运河特色小镇等在内的各类项目40余个,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泗县运河保护展示、运河特色小镇、运河人家景区、泗县运河博物馆、中国古鞋博物馆、泗县中央公园、运河森林公园、运河文化艺术街区等重点项目陆续完成,安徽省大运河考古工作站、泗县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漕运公园、运河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环境整治提升、泗州戏大剧院、泗县皖东北抗战革命纪念馆等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实施。

当前,该县重点推进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东段)保护展示项目,项目设计范围,西起大运河赤山路桥东侧,东至大运河申遗点景观亭,全长约3.5千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对该段沿河道路、桥梁进行提升改造;河道环境治理、岸线植被梳理、补植绿化;沿途重要节点区域景观点提升打造;沿途运河堤岸电力设施、杆线迁移改造以及相关的休憩、观光导览、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

日前,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运河泗县段故道全境,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摸清了泗县运河的基本走向、河床、河坡等故道情况,证实了泗县运河故道的完整性,为泗县运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在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该县又积极编制相关建设规划,以泗县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段为核心,规划打造8.35平方公里的泗县大运河文化公园,利用其特有的运河资源优势,主要建设隋唐大运河 (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工程提出具体重点建设项目。

保护传承工程建设项目中,包括泗县民俗博物馆运河故道生态长廊及运河文化创意中心;研究发掘工程建设项目,包括运河研学营地;环境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景区内道路及绿化建设、运河生态林带;文旅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精品农业展示园、城市菜园、自驾营地、户外拓展、康养中心、运河精品酒店民宿;数字再现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泗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河之夜3D运河体验区等项目建设内容。前期交通路网、水电设施、关联水系环境整治、运河本体水体治理提升、周边土地规划建设等部分已完成,建设条件优势突出,建设规划方案初步完成。

下一步,该县将加强业务工作指导,进行对口支持。组织专业性团体和人员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工作的规划、挖掘和研究工作,提升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利用水平。统筹谋划,组织相关专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予以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训和提升工作,为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智库。设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项建设资金,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投入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支持,促进地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工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泗县正在擘画“运河名城·水韵泗州”的新一轮前景,大运河的明天必定更加充满生机、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