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悠悠汴水流千载

发布日期:2025-01-02 16:50:03 信息来源: 文化旅游泗州 阅读次数:
【字体: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发出的咏叹。“汴水”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也被人们称为“古汴河”。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长141.5公里,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通济渠总长的五分之一。千余年来,她滋养着这里的人民,对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冬时节,泗县城东的古运河南岸,嫩绿的麦苗正向阳生长,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只鸭子快乐嬉戏着,游客三三两两走在北岸的小道上,边行路边赏景,好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时光回转至一千多年前。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通济渠全长650公里,它与邗沟一起,成为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交通动脉。

通济渠开通后,地处水陆交通“十字路口”的埇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津渡口和军事、商业重镇。

唐朝中期,宰相李泌两次上疏强调埇桥作为漕运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于此设州置郡。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保漕运,析徐州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设立宿州。北宋时期,宿州迎来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水陆驿站四通八达,工商贸易繁荣兴盛,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乘运河之船来此,写下了一阙《南乡子·宿州上元》,称赞这里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南宋时期,宋金屡次交兵于淮、汴之间,皆为争夺控扼宿州的主动权。公元1141年,宋金以淮河为界议和。对峙局面的形成,让通济渠失去了沟通南北的作用,加之泥沙淤积、缺少疏浚,河道渐渐废弃不用。但是,通济渠河堤(隋堤)一直是人们出行的另一条通道,现在的泗永公路,基本上就是修在隋堤之上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在总长约180公里的大运河安徽段,除了泗县段部分河道有水外,其余尽皆湮没。大运河泗县段现有运河故道28公里,其中泗县城东的5.8公里运河故道,2014年被列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今年84岁的姜治怀老人,是泗县泗水街道曹苗社区的居民,打小就生活在运河边的村子里。他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捉鱼摸虾,吃的菜都是运河水浇灌的。现在为保护运河遗产,原来的村庄整体搬迁,村民都住进了附近的楼房。现在的运河故道,依然发挥着防洪和灌溉作用。

姜治怀老人有时会和家人一起沿运河散步,看到两岸绿意盎然、风光秀美,还有很多人游览、拍照,老人非常开心。

目前,在这条弥足珍贵的活水脉络上,泗县先后建成了古运河遗址公园、十里运河烟柳、运河小镇、运河人家景区、中国古鞋博物馆、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不断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全面讲述大运河故事,使古汴河焕发出新的生机。​​​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泗县:悠悠汴水流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