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一口非遗味,藏着六百年“烟火气”
金丝绞瓜的丰收盛景虽已过去,但田埂间的瓜香仿佛仍在空气中留有余韵。这种果皮金黄、能“揉”出金黄瓜丝的特色瓜果,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其背后的美食制作技艺更在2025年2月入选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笔者走进泗县田间地头,循着瓜香探访这门传承六百年的手艺,听它从明朝“将军瓜”到今日“非遗菜”的故事,也见证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生机。
一瓜传六百年,藏着泗县的历史味
泗县人说起金丝绞瓜,总带着几分自豪——这瓜的来头,能追溯到明朝。相传开国大将邓愈将金丝绞瓜种子带回老家虹县(今泗县),从此,这种果肉如金丝、口感似海蜇的瓜果,便在淮北平原的水土里扎了根,成了当地独有的“宝贝”。
到了清代,这瓜更是得了“御赞”。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泗县时,品尝过金丝绞瓜做的菜肴后,赞其“清心止渴,脆嫩爽口”;文人墨客也忍不住为它题诗,一句“莫道千金鱼翅美,何如此物好延年”,道尽了它的珍贵。
如今,在泗县泗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彭强的家里,还保留着老一辈传下来的种瓜、做瓜的老法子。“以前战乱时,手艺断过好几次,万幸的是,种和做法都没丢。”彭强说,从祖辈彭兆环,到父辈彭友超,再到他这一代,一家人守着这门手艺,就是想让泗县人都能吃到这份老味道。
出丝有门道,凉拌是精髓
要想尝到金丝绞瓜的好滋味,“出丝”是关键,这也是非遗技艺的核心所在。在彭强的厨房里,他现场演示了两种出丝方法,每一步都藏着老辈人的巧劲儿。
传统的“鲜瓜揉搓法”最见功夫:将成熟的金丝绞瓜从中间切开,挖去软嫩的瓜瓤,取半个放在案板上,瓜身与案板要呈45度角。“左手扶稳瓜,右手顺着表皮慢慢揉,力道得轻,太用力会把瓜压裂,瓜丝就碎了。”彭强一边说,一边缓缓转动瓜身,指尖轻轻挤压,不过几分钟,缕缕金黄的瓜丝便从瓜肉中脱落,用筷子一搅,像一团蓬松的金丝,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要是想省点力,“现代蒸煮法”更适合:切好的瓜放进蒸箱,蒸不超过5分钟就得关火,紧接着泡进冷水里冰镇1分钟,再轻轻揉搓,瓜丝照样完整,还带着淡淡的蒸汽清香。“老一辈偏爱鲜瓜法,说这样更脆;年轻人忙,就用蒸煮法,快还不费手。”彭强笑着说,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得守着“不破坏瓜丝口感”的规矩,这是手艺传下来的“根”。
出了丝,最经典的吃法当数凉拌。把瓜丝用清水冲净沥干,小葱、蒜子、小米辣切碎,加生抽、醋、香油和少许白糖调成汁,往瓜丝上一浇,拌匀就能吃。入口先是清爽的瓜香,接着是调料的鲜,嚼起来脆生生的,难怪泗县人夏天的餐桌,总少不了这道“解暑菜”。如今,手艺人们还开发了新吃法:炸成金丝脆、包成水饺,甚至和海蛎一起煮羹,让老味道有了新花样。
小瓜成“致富果”,非遗盼新生
在泗县的金丝绞瓜种植基地,成片的瓜藤爬满田垄,农户们正忙着采摘。“现在我们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瓜,订单早就签好了,收下来的瓜不愁卖。”基地负责人介绍,金丝绞瓜不仅好吃,营养还丰富——权威机构检测显示,它富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还有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尤其葫芦巴碱含量高,有降糖、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不过,这门非遗技艺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会全套手艺的多是老一辈,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的少;对技艺背后文化故事的挖掘也不够,很多人只知道瓜好吃,却不了解它六百年的传承史;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工具、老技法面临失传风险。
好在泗县已经行动起来,当地文化部门正在全面梳理技艺资料,从历史渊源到传承人群,一一记录建档;开展传承人培训,鼓励“传帮带”,还计划申报省市级传承人,给手艺人评荣誉、树榜样;更打算把金丝绞瓜和旅游、文创结合,让游客来泗县能摘瓜、学做非遗美食,带走瓜形文创产品,让老手艺“活”在更多人心里。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泗县:一口非遗味,藏着六百年“烟火气”
网站首页
领导之窗
政务资讯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解读回应
政府数据
魅力泗县
皖公网安备 3413240200014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