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小小“文物翻译官” 画笔对话千年史
近日,“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第二期专场写生活动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博物馆举办。35名6至12岁的小画家在家长与老师的陪伴下,走进文物展厅,以凝视触摸历史,用画笔对话千年,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活动伊始,博物馆讲解员化身“文物翻译官”,带领孩子们聚焦馆内重磅藏品:战国印纹陶罐上的回字纹藏着先民的生活密码;汉代青铜壶的弦纹诉说着礼乐文明;东汉“泗水长歌”画像石用浅浮雕记录着运河边的市井烟火;宋代青釉划花碗的冰裂纹路里凝固着窑火的艺术。15分钟的导览中,讲解员将纹饰寓意、历史背景转化为“文物的悄悄话”——这个青铜鼎的饕餮纹,像不像古代的“干饭人”标志?生动解读让孩子们频频发出惊喜的赞叹,小手不时轻触展柜玻璃,眼神里映着文物的千年光泽。
当展厅变身为开放式画室,孩子们席地而坐的身影与文物展柜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8岁的王晨宇同学趴在汉代仕女陶俑展柜前,用马克笔将俑人袖摆的弧线转化为波浪形花纹;11岁的李硕同学则蹲在青铜器前,用拼贴技法还原器物上的蟠螭纹,金箔纸在灯光下与文物原器的铜锈形成有趣呼应。90分钟里,35幅作品呈现多元创作视角:有的用线描勾勒画像石的车马出行图,有的用水彩晕染青釉碗的冰裂质感,更有孩子在一个汉代陶罐的涂鸦旁写下“这是古代的存钱罐吗”的童真疑问。博物馆负责人张莹表示:“孩子们对文物的解构充满想象力,比如把陶罐纹饰画成‘古代二维码’,这种童言童语正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文物不语,但孩子们的画笔让它们有了新的表达方式。活动尾声,工作人员将孩子们的作品制成电子画册,与文物原图并置展示,形成“古今对话”的特别展览。泗县博物馆自启动“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活动以来,共吸引200余名青少年参与,部分优秀作品被制成馆内展览导览图。下一步,博物馆将持续推出“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活动,让参与写生的孩子化身文化传播者,用童声讲述文物故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此次活动以艺术创作作为文化解码的钥匙,让千年文物从展柜走入童心,不仅实现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创新延伸,更通过“小手绘文物”的形式,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色彩碰撞中悄然生长,为泗县“文化强县”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泗县:小小“文物翻译官” 画笔对话千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