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 小小草莓“别样红”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邵莓园”杯2023全国优质草莓大比拼中,安徽宿州泗县墩集镇石梁河村选送的“红颜”草莓喜获全国金奖。随后,在中国安徽(2023·上海)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大会上,墩集镇舒赛家庭农场参展草莓又一次以出色的品质,被评为金奖产品。
30年探索,墩集草莓年产值超10亿
从当初零散露天栽培,到今天皖北第一大草莓园区;从当初地摊零售,到今天销往大江南北,墩集草莓已经成为墩集镇享誉皖北的特色产业。
墩集镇草莓种植有30多年的历史,囿于销售渠道、基础设施配套等因素的限制,该镇的草莓种植面积和种植户数量曾一度处于原地踏步的局面。2017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发展特色种植,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加大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草莓销售经纪人等各种方式,把石梁河村打造为草莓种植核心区,实现了草莓种植的“升级跳”,墩集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
泗县墩集镇党委书记王胜介绍,全镇草莓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3万亩,年生产草莓近6万吨,亩均收益约3万元,加上草莓农资、销售等三产服务,年产值约为12亿元,小草莓成了当地老百姓眼中的“金果果”。
村民尹盼盼不仅是墩集镇石梁河村的草莓种植户,还是当地有名的草莓经纪人。在她家的草莓收购点,种植户将草莓送来后,工人便开始筛选、分级、包装,然后发往全国各地。“我这个点,从去年11月份开始收购。现在,我们的草莓已经卖到北上广、长三角等地区,每天从我这里发出的草莓有3万到5万斤。”尹盼盼说,2022年收购点的草莓销售流水有近3000万元,今年争取达到5000万元。
政策引领,草莓成为家家户户的“致富果”
春暖花开之际,走进墩集镇石梁河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有人在大棚里摘草莓,有人忙着用电动三轮车将草莓送到收购点,有人在收购点分拣、包装草莓。深夜,一辆辆满载草莓的冷藏车从这里出发,次日下午,墩集草莓便出现在南京、郑州、深圳,甚至是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商场超市里。夏育苗、秋栽培、冬春收获,一年四季,墩集莓农就这样忙碌着、幸福着。
“我们种植的是‘红颜草莓’,这个品种深受消费者青睐,去年还没等草莓完全熟透,就已经被预订完了。”看着满棚红通通的草莓,去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学员陶技乐,对今年草莓的丰产丰收信心满满。
陶技乐介绍,“红颜草莓”是从合肥长丰引进的新品种,去年在取得市场良好反响的基础上,今年增加了9亩的种植面积,6个大棚,加上之前的5个大棚,现在总棚数达11个。目前“红颜草莓”走精品高端路线,市场前景广阔。他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净产值在5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的纯收入就有50万元,小康之路走得稳稳当当。
近年来,墩集镇广大农户在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四带一自”模式,利用小额贷款、特色种养奖补等政策资金,建大棚、种草莓,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道路。
三业联动,“墩集草莓”走上产业融合道路
前几年,因为市场和疫情等原因,墩集镇草莓产业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产种植大而不强,二产加工几乎空白,三产服务低端低效,抗风险能力弱。
“要想让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必须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道路。”墩集镇党委书记王胜说。经过综合研判,明确了草莓产业“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做细”的三产融合发展思路。“以产业带创业、促就业”的三业联动农民增收途径。成立一、二、三产三个推进专班,快速补短板、兴业态,全面提升草莓产品市场竞争力、草莓产业核心竞争力。利用石梁河村集体连栋大棚,引进红颜、粉玉、宁玉等优势品种,示范育苗100万株,降低了莓农成本,保证了莓苗质量,也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同时,墩集镇把引进草莓加工收储企业放到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引来了斓可(安徽)食品、东方果园等草莓深加工企业。
此外,墩集镇还建成了集种植、采摘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初步形成良繁、科研、交流、农事操作体验、科普文化教育等环节构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独特的草莓文化风景线。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