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泗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50号提案的答复
惠凤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学校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伴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急剧扩增。县教体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教育精准扶贫、关爱困难留守儿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留守儿童之家作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稳步推进。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极易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现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由于父母的疏于照顾,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伤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也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了一个大难题,其中比较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
二是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情绪消极,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等。少数孩子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堪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由于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一)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2011年,县教体局下发了《泗县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关于印发泗县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后续管理和维护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逐个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通亲情电话等,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
建好、用好留守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阵地,设置亲情教育课程,开设亲情热线,发挥家庭教育、亲情互动、成长训练等功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家庭式服务。聘请教师、大学生村官、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等专业人员担任“爱心家长”,定期与孩子们谈心交心,指导孩子与父母以短信、书信、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亲情交流。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参与家庭教育培训,利用节假日家长返乡时间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还邀请心理咨询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免费到镇、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法律咨询服务。抓好“六一”、暑假等节点,开展“六一”书画评比、“十佳学生”评选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阳光的氛围。
2015年,全县15所初中已办为寄宿制学校、13所镇中心学校已办有寄宿班。县教体局要求学校在兴建寄宿制学校(班)过程中必须坚持“四好”标准(吃得好、学得好、住得好、活动好),抓实各项管理。一是抓好学校食堂管理;二是切实抓好学生宿舍管理;三是抓好午休课管理。四是抓好活动课的开设及校园文化生活。
(二)抓住“三个关键”,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1.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为主,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和养护,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保障残疾儿童有学上。落实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指导普通中小学做好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有关工作,落实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利。
3.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规范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全县中小学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
(三)加强教育扶贫 ,不落一个留守儿童
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确保困难留守儿童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完善全县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优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补助政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1.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学段覆盖。统筹用好国家资金与县级资金,突出精准精细,不断扩大资助范围、稳步提升资助水平。着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着力实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覆盖”,着力实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关爱困难留守儿童。
2.依法办园,科学管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落实好国家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儿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提供每生每年600元的资助。
3.加大投入,优化配置,均衡城乡义务教育。以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项目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支撑,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按照省定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学设施设备、常规教学仪器、图书等,确保规定的各类课程开足开齐,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积极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两免一补”政策,对建档立卡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切实保障困难留守儿童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
4.全方位开展教育帮扶措施。在基础教育方面实现对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手把手”帮扶。建立教师联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实施教育帮扶工作机制,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与教育优势,宣传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监督实施国家及县委县政府教育资助资金发放,协调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确保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困难留守儿童因贫失学、辍学,保证困难留守儿童思想上有人管、学业上有人帮、未来发展有出路。
三、不断探索新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服务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镇党委、政府统筹、部门联合、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关爱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内涵建设,加强与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扩大农村留守儿童服务资源,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感谢您对教体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