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长沟镇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2022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速,综合实力进入全县同类镇前列,产业强镇取得新的显著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显著步伐、社会文明得到新的显著提高、生态建设实现新的显著进步、民生福祉获得新的显著改善、治理效能得到新的显著提升。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主要任务是:
一是持续聚焦用力,守住脱贫成果。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工作重点不转移、投入力度不下降、干部精力不分散,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密切关注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群众,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提前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有序转型。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强化绿色有机生态理念,深耕细作“长沟好粮油好蔬菜”,夏季农业主攻优质小麦,秋季农业重点建设优质高粱、大豆、红薯、玉米、杂粮。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汴河蔬菜产业园为依托,叫响“蔬香汴河”招牌,做大做强“江淮蔬菜第一镇”,精心打造服务长三角链接国内大市场的优质菜篮子。认真谋划通用机场周边生态观光体验型农业发展。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大力实施西红柿、红薯、大豆等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村电商,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三是强化工业主导,优化经济体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构建具有强劲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产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坚持一手抓乡镇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一手抓村级工厂基地孵化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手抓对外招商引资提“增量”一手抓扶持现有企业活“存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拓展(二期)项目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工业园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再增加200亩。自觉对标“长三角”城市标准,按照“小四最”、“大四最”的要求,打造交流顺畅、办事通畅的“常沟通” 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人文化营商环境。
四是推进乡村建设,提高幸福指数。积极推动形成全县“一主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全力保障服务航空产业片区建设,以有效作为助力建设“翅膀上的泗县”。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科学划定集聚保留类、搬迁撤并类村庄,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加强城镇建设,推动镇区跨古汴河向北发展,塑造端庄、方正的城镇新格局,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内涵品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城镇化、市民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养老设施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和修复。深化实施“三大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进文旅融合,谋划实施运河文化风光带、戚庙乡村旅游示范村、“蔬香汴河”小镇项目。
五是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要素保障。实施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着力发现、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生产经营、建设服务、管理治理、创新创造等各类专业人才,积极动员长沟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助力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认真解决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人才就业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政策享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武装,建设容纳千人的农民培训学校暨农产品展示中心,组建农业科技人才专家库,定期举办现代新型农民培训。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关键行业,深化、建立与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科所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健全看得出、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人才与智力在希望田野上的汇聚。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种粮是天下大事,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真正做到让务农种粮不吃亏、有奔头、效益好。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实施“经济强镇”、“经济强村”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村级合作发展秸秆加工产业,积极争取资金,为村级合作社配置拖拉机、打捆机等机械,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到“十四五”末,20%以上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50%以上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100%的村达50万。
七是推进基层治理,打造平安长沟。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提升公共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健全应急救治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运河农耕文化馆,提升家风馆、好人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