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泗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泗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6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泗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83号)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宿政办发[2018]4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加快全县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扩大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建立现代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方向,以提高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落脚点,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导向,围绕种养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统筹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大力发展“草喂牛(羊)、粪还田、地产粮”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推动种养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示范创建、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的种养加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2.坚持生态循环、高端定位。按照生态保护优先、资源利用高效,技术模式先进、产品定位高端的要求,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种养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秸秆青(黄)贮、炭化还田改土、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工程,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工程、有机肥深加工工程,实现畜禽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
3.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按照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的要求,探索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新制度、新模式、新手段,引入高新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共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6个,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点8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80%以上,基本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安全生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四、重点工作
1.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按照《泗县2017-2020年养殖业发展指导意见》和《泗县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调整养殖布局,优化养殖结构,实现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开展土地承载能力评估。根据畜禽粪肥供给量和农田负荷量,进行种养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推进适度规模,就近就地消纳养殖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依据全县耕地面积191万亩、林地面积62万亩基数,按照每亩土地可承载消纳5个猪当量的粪污计算,全县土地可消纳畜禽粪污量约为1265万个猪当量。为实现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同时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计划到2020年,全县畜禽发展量原则上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60%,即到2020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不得超过760万个猪当量。
不同畜种折算猪当量方法:猪当量是衡量畜禽氮(磷)排泄量的度量单位,1头猪为1个猪当量。100头猪相当于15头奶牛、30头肉牛、250只羊、2500只家禽。详见《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技术指南》(农办牧〔2018〕1号)。
3.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完善畜禽养殖场(户)粪污收集储存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建设有机肥加工厂、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中心、完善产业链条为主要路径,以建立粪污收集、储存、运输体系为保障,以“三个循环”为主要运行模式,从而实现全县粪污全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养殖主体小循环模式。以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以保证养殖场饲草料需求和满足畜禽养殖废弃物自我消纳为目标,实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提升改造,推行畜禽粪污堆积发酵、好氧发酵,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同订单等形式配套消纳土地,实现种养结合的主体小循环。二是产业联合中循环模式。以泗县嘉韵农业、慧佳农业、向阳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共福园肉牛养殖产业化联合体、新联蛋鸡养殖产业化联合体、绿业养殖产业化联合体等为依托,通过农牧对接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设施等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整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农牧结合的产业联合中循环。三是县域大循环模式。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农牧产业、有机肥加工、农牧业废弃物收集加工、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等配套服务措施,形成绿色农业新业态,实现县域生态农牧业大循环。以畜禽粪污为资源,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建设有机肥加工厂、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中心等粪污收储运设施,探索建立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中心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对畜禽粪污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加工生产有机肥,并将有机肥施用于蔬菜大棚、果园、种植基地等,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合肥、南京、上海等市场,实现县域内农牧结合,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4.推进“粮改饲”工作。以草食畜(肉牛、肉羊等)养殖企业为重点,全面推广粮改饲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籽粒苋、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积极推广“畜牧养殖—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到2020年,全县粮改饲种植总面积达到8万亩。
5.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为抓手,继续拓宽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积极开展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化、饲料化等的利用。着力促进养殖业发展,提高秸秆的过腹还田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农作物秸秆收储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以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发电和秸秆青储饲用、堆沤、栽培食用菌、成型生物质燃料、造纸等多渠道、多途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提高秸秆利用率,变废为宝,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产业化利用量占秸秆利用量达到30%以上,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一是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主,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机械粉碎还田、腐熟还田、秸秆堆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增加农田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力争2020年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在50%以上 ;二是发展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农牧综合体,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或生产颗粒饲料等技术,推进以秸秆利用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力争2020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30%以上 ;三是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提升秸秆循环利用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力争2020年秸秆基料化利用率在10%以上。
6.推广种养循环示范模式。根据土地承载力和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养殖场,进行种养交替循环互给方式生产,使资源和废弃物最大程度链接利用,减少化肥使用。大力推广“猪--粪肥--作物”、“牛--粪肥--垫料+作物”“牧草--牛羊--粪肥--作物”、“全株玉米--牛羊--粪肥--作物”等循环示范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协调发展。
7.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指导养殖场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切实达到“六化”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基本达到:场区功能区之间有防疫与生态间隔设施;雨污分离、粪便干湿分离、污水管网化收集、粪污沼气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病死动物统一集中无害化处理或自建有关设施设备;车辆、人员出入通道分开设置,分别采用自动化喷雾消毒设施;场内有全方位视频监控及大屏幕观看设施;有专门的兽医室及相应的设备设施、染病畜禽隔离饲养场所;有档案管理及电子化档案设施。二是加强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业清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拦截、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田间管护制度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结合畜牧养殖,充分利用养殖业废弃物,发展“猪(禽)-沼-粮(菜、果)”生态模式。到2020年,全县实施70万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三是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养殖场废弃物,变废为宝,推广应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通过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加快农村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县推广有机肥施用面积90万亩以上。
8.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和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紧密型产业联合体,通过订单或协议的形式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以上。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以省部级龙头企业为重点加以扶持,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畜禽产业“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到2020年,全县力争新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以上。三是提升家庭农场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逐步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力争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0个以上。
9.加强品牌创建。坚持以“标准”保质量、树品牌、创产业。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制订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行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开展畜禽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努力培育一大批产品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以名优产品、著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依托“互联网+”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畜产品从圈舍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到2020年,全县力争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基地30个以上,产品认证覆盖率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畜牧局、县农委、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水利局、县农机局、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泗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局,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推进组,把人力、物力、财力向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上倾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2.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县校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突出科研攻关,集成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整合县畜牧局、农委、农机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科技局等县直相关部门科技人才,成立技术服务组,负责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工作的技术协助和服务。
3.加大支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整县推进,加快提升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二是对粪污收集处理成效进行奖补。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以1个猪当量5元的标准,根据粪污收集处理公司全年实际收集处理粪污量,给予奖补。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相关项目,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进程。
4.加快建立利益联结。一是建立第三方粪污收集处理单位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单位按照每批次生猪10元/头或200元/车(5立方吸粪车)的标准,向养殖场(户)收取粪污处理费用。以生猪养殖为标准,其它畜禽,折合成猪当量计算。二是建立第三方粪污收集处理单位与种植大户(林业生产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单位使用沼肥喷灌按35元/亩、漫灌按50元/亩,使用发酵粪便按40元/亩的标准,向种植大户(林业生产大户)收取粪污处理费用。三是建立第三方粪污收集处理单位与专业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单位按照10元/吨的标准,向沼气发电和生产有机肥厂收取粪污处理费用。
5.加强部门协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全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拟建养殖场筛选,帮助养殖场选择建设用地,协助土地部门做好养殖用地规划工作,督促项目建设进度、粪肥发酵还田、有机农作物种植等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全县农业循环发展、优质农畜产品的宣传推介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和扶持资金发放;农业部门负责有机农作物种植、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指导工作;畜牧部门负责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实施“粮改饲”项目、统筹协调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国土部门负责项目用地审批工作及各乡镇养殖用地规划工作;规划部门负责做好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优质农畜产品等品牌创建、推介、销售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6.加强宣传引导。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引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典型模式、成功经验,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
7.加强监管考核。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工作纳入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对资金落实情况、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情况、建设进度和效果,对种养模式探索、农民增收、资金投入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目标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年度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进,确保种养结合循环循环发展顺利推进。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