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泗县教育体育局 > 回应关切 > 主动回应
阅读人次:  
【字体:

【主动回应】2022年11月1日“百姓热线”泗县教育体育局上线对接材料

发表时间:2022-11-04 10:50阅读人次: 信息来源:泗县教育体育局
【字体:

主持人:

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1月1日,农历10月8日,星期二,今天上线的单位是泗县教育体育局,今天走入直播间的领导有: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韩昌盛,县教体局副局长岳美芳,基教科负责人高立祥,计财股负责人陈强,信访监察负责人张长坤,有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办学、学生就学、教育收费、乱办班补课、教师招聘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办理或咨询的,欢迎拨打我们的两部热线:7011820、7011830.我们首先请韩局长给大家打个招呼。

材料2:

2022年11月1日上线致辞

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   韩昌盛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好:

年初以来,县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回应群众期盼:

一是着力营造安全学环境。落实校园安全防范4个100%,充分发挥“物防、人防、技防”作用;大力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持续开展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等安全知识依托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化解学生之间矛盾,创设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依法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安管人员培训、彻底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强化值周边、值校门、值厕所、值监控、值寝室“五值”管理。严格执行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命令,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管住人,看住门,盯紧重点场所,压实责任,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二是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典型案例等,引导教师以案为鉴,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查处师德失范教师。大力发挥名校、名校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新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形成结构均衡、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是着力创设优质高效课堂。开展不定期教育教学管理巡查与专项督查,做到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了解教育教学真实情况;加强教研教改,大兴教育科研之风,扎实有效进行教学质量调研、检测、分析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职责清晰、程序严密、要求具体、行为规范、评价科学、奖惩分明、配套完备、运转协调的管理制度体系。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县教体系统将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二十大决策部署在县教体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

材料3:

主持人:秋季学期已经开学,若有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上课或者想转学,家长应该提供什么材料?办理什么手续?

高立祥主任

 1、休学:

学生因伤病或因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连续缺课达3个月以上,因出国探亲或自费留学暂时中断学习,可以办理休学。

学生休学须由本人提出书面休学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经学校审核,报县教体局批准后,发给休学证明。因伤病提出休学的,需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和相关材料;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学的,需出具公安、民政、人社等有关部门的证明;因出国探亲或自费留学暂时中断学习,需出具出国签证、护照等相关材料。

  休学期限,一般不超过下一学年始业日期,届时不能复学的,应再办理审批手续。学生在一学期内,因病或特殊情况请假缺课时间超过三个月,跟班学习有困难,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休学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提前复学的,由学生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须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批准,报县教体局备案,即可复学。复学时学校可据其实际学历程度并征求本人及家长或监护人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2、转学:

中小学生家长因工作异地调动、居住地变化或其他原因,户籍迁离原学校所属学区的,可以提出转学申请。转学生持转学申请表及相应证明材料,按以下顺序办理:同意转入学校开出转入证明,报县教体局基教科审批;学生家长把经教体局审批后的证明送交到转出学校,转出学校开具转出证明,交教体局基教科审批,然后交给转入学校办理网上转学籍事宜。

 

 

材料4:

作为学生家长,怎样做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广大家长都非常关注,有时候也很苦恼,请高立祥主任给我们广大家长宣讲一下有关知识?

高立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更重要。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远大于老师。每次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发现的总是老师。每当老师联系家长,希望和家长一起商量孩子的问题时,得到的答复总是:“老师,我太忙了,麻烦你好好教育!”“老师,您一句话顶我们十句,麻烦您帮我教教他。”确实,现在的父母都不容易,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忙于事业,对孩子的教育实在是力不从心。可是,家长要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学校教育,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家庭与父母。父母的每一次缺席,都是对孩子教育的耽误。孩子的教育一生只有一次,没有办法撤回,也没有办法重来。教育最怕的就是省事,父母的怕麻烦最终误的肯定是孩子。

再优秀的老师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这是老师的使命,也是老师的责任。为了这份使命与责任,老师会尽自己的所能去上好课,带好班,教育好孩子。然而再优秀、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老师没有三头六臂,很多事情老师教不了,需要家长们来配合。教育好孩子,单靠老师是做不到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所需要的人文素养,二是学会做事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而家长主要负责孩子做人的本分,老师主要负责教会孩子做事的本领。换句话来说,家长偏重育人,老师偏重教书。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上只是有所偏重,不是绝对的。老师在教好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品行。家长在注重孩子品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配合老师做好文化知识的学习。家长和老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为什么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教,孩子的差异却这么大呢?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不在老师,而是站在孩子身后的父母。作家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喜欢看书,那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那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学霸,更多的孩子都是像最初学走路一样,需要父母躬下身,扶着他们一步一步迈进,直到能够独立行走。学霸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给力的家庭。每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路上,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父母的付出同样不可或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父母变好,孩子才会好。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如果不是从小就好好教育,孩子长大以后真的很难改变。父母的教育才是最关键的。父母一旦缺席,孩子的人生中、性格里,就会有一个再也补不上的漏洞。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主持人董卿曾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的角色无可替代。别让陪伴缺失,别让孩子受伤,别等到了年老之后才后悔没好好教育过孩子。作为父母,在还来得及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日子里,请一定要好好珍惜!

家长和老师共同发力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两只翅膀,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一个孩子要成长,离不开学校支持,更离不开家庭支持。在教育路上,老师和家长最应该成为最好的搭档。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老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各自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成就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材料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家长如何既“依法带娃”,又严格管理孩子?

高立祥

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依法教育孩子:

一、家长明白: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好陪伴成就好习惯。

1. 小处着手,细处着眼。

建议家长要从近处着力,认真抓好每一件与学生习惯养成有关的小事情。不仅仅包括作业习惯、作息习惯,还包括劳动卫生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甚至还包括物品摆放习惯等等。经常听人说,老师喜欢小题大做,更有甚者说老师是没事找事。比如在学校门口,曾听到一个学生的妈妈气呼呼的打电话给学生的爸爸说,“别跑了,别过来了,我以为啥大不了的,不就是什么作业没有按时交吗!”抱怨之情溢于言表。很显然,家长对孩子这种交作业拖拖拉拉的坏习惯不以为过,对老师的严格要求表示不屑一顾。也许这位家长关注的是将来孩子能够有大作为、大成就、大发展,不应该拘泥纠结于眼前的这些细枝末节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现在一屋不扫,将来又何以扫天下呢?正是今天的许许多多的“小”,才可以成就或者毁掉明天的“大”,小和大是可以转化的。

2.成于坚持,败于废止。

家长明白:在前进的路上,为什么选对方向的人比比皆是,而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呢?很多人方向选对了,但没能坚持下来……习惯养成,不仅需要小处着手,还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好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认真观察自然界变化好习惯,并将之认真记录下来,这种记观察日记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他临终前,仍然颤抖着双手在坚持记日记,在记录身边天气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优秀,成就了卓越,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科学家。“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把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我们就有可能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家长明白:道理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知,关键在于行,知性合一,方能至善。成功与平庸之间的不同,就在于能不能把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行路千里,从脚下开始,习惯养成,从现在开始,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开始,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做不了雄鹰,我们哪怕是做一只锲而不舍的小蜗牛,按照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同样也会成功的。因为成功到达终点的,不一定是走得最快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朝着既定目标不停坚持走着的人。

总之,习惯养成要小处着眼,细处着手,近处着力,长期坚持。希望家长高度配合学校,规范学生每一天的言行举止,把眼前的事情做细、做小、做实、做好。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落到实处,就是效益!

第二,“双减”政策的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不要单一的盯着成绩,而忽略了成长。

1.风物长宜放眼量。家长要知道,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孩子全面成长的地方。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不仅收获分数,还要收获人生态度,不仅收获成绩,还需要收获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我们要远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成长。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建议家长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发展观,与学校一起为孩子愉快幸福地成长保驾护航。

2.多方并举促成长。家长明白:成长是不等人的。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些家长抱怨说学校的活动太多了,占用了学生大量的的时间,太可惜了,甚至有人在清明节扫墓时请假,在秋季运动会时请假……不错,单单从成绩而论,我们现在开展的许多活动是带不来效益的,但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可持续成长,我们就应该不惜拿出大量的时间,把该做的事情不折不扣的做好。

3.寒露种麦正当时。在中原大地上有一句农业谚语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现在学校所做的,就是在该播种的季节里,把麦子认真的种下去,精心呵护管理,学校根本收获不到麦子,收获只是遥远的以后的事情,但是学校仍然要拿出财力、派出人力、供出物力,在该播种的季节里,不折不扣的把该播的种子种好,把该浇的水浇透,把该施的肥上足。建议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要大力支持,全力配合。

总之,在前行的路上,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既要成绩,又要成长。请家长坚定不移的相信学校、配合学校,落实好每一项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具体工作。

第三,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解决。

1.俯视困难的前提是信心。

家长明白:有信心在,希望总是会有的。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家长在我们老师之前先丧失了信心,先放弃了孩子。把教育比作一棵大树,家庭教育就是根基,学校教育就是枝叶,根基死了,枝叶是不可能开花结果的。所以要坚持住。阳关总在风雨后。

2.解决难题的基础是懂得。

家长明白:特别是对于逆反期的孩子,光有爱心和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懂孩子。家长需要多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好沟通是听出来的:从合法到合格,家长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孩子们的学业特征、年龄特征,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关系。

家长明白:要先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双减”之前,很多家长在剧场效应的裹挟下,只关注成绩而造成的紧张的鸡飞狗跳的亲子关系,让家长早已乱了方寸。“双减”政策的出台为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契机。孩子亲其亲,方能方能信其道。想办法让孩子接受我们对他的爱和帮助,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问题,一定会解决的,孩子,一定会长大的。总之,对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难题要俯视,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对学校的各种规则要“仰视”。

1.建议不要总是对学校的规定去怀疑什么。

学生信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家长对学校不信任时,将会直接导致学生不信任老师,即便是再优秀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将会是低效的,毫无疑问,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伤害。要相信学校的各种规定,都是经过学校的反复论证后决定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即便是对学校的某些规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体现出来,可以私下和老师进行交流。

2.建议家长做仰视学校规定的第一榜样。

家长有榜样,孩子就跟上。大量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父母意识”,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者的家长,不仅要做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第一教师,要做耐心陪伴孩子的第一伙伴,还要做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第一榜样。对于学校的各项规定,只有家长仰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家长心存敬畏,学生才可能心生敬畏,只有家长在态度上不折不扣,学生在落实上才会不打折扣。

第五, 对问题学生出现的反复现象要“凝视”。

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对逆反期孩子的教育,我们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许,刚刚教育过,又反复了,这也是很正常的。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现象要凝视,凝视是一种要高度关注,是一种要耐心等待,是一种要不离不弃,

(1)需要擦亮一双慧眼。在不离不弃的凝视中,要擦亮捕捉孩子天赋的慧眼,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需要确定一种目标。有以位试图横游莫吉利海峡的游泳运动员,快到岸边时却放弃了。他之所以放弃,不是因为冰冷的海水,也不是因为体力的不支,而是因为弥漫的大雾让她根本看不到海岸在哪里,没有目标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近期目标。行有目标,才能赶有方向。

(2)需要打消一种顾虑。

建议家长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顾虑:孩子那么不争气,那么不懂事,他的成绩又那么差,不好意思和老师联系。要知道,表现差、成绩差是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就自行消失,甚至反而更差。每一位问题学生的背后,不光有一对需要帮助的父母,还有一群不离不弃的老师,请坚决相信,不管怎样,老师都会和家长一起想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