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泗县2019年财政决算及202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泗县2019年财政决算及2020年上半年
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0年8月4日在泗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泗县财政局局长 蔡晨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我县2019年财政决算及202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9年财政决算情况
(一)2019年公共财政收支情况
2019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81302万元,为预算的101.4%,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2503万元,为预算的102.6%,比上年增长13.4%。加省补助收入438316万元、上年滚存结余3320万元、调入资金64097万元、债务转贷收入35616万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767万元,财政总收入681619万元。
2019年全县财政支出完成63698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53.5%(年初预算398448万元,新增主要是一般性转移支付163459万元,专项转移支付15080万元,调入资金6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加上解省支出241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4374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150万元,支出合计675930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5689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5689万元。
2019年全县上级补助收入情况。2019年省对我县补助收入438316万元,增长4.28%。其中:返还性收入10235万元,与上年持平;一般性转移支付373798万元,比上年增加129894万元,增长53.26%;专项转移支付54283万元,比上年减少111905万元,下降67.34%。
2019年县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31618万元,为预算的98%,增长10.4%,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完成100110万元。加省补助收入438316万元、上年滚存结余2160万元、调入资金64097万元、债务转贷收入35616万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767万元,财政总收入658066万元。
2019年县本级财政支出完成570677万元,为预算的140%,增长7%。加上解省支出2419万元,债券还本支出24374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150万元,支出合计609620万元,补助乡镇支出44269万元,支出总合计653889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4177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4177万元。
(二)2019年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2019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352699万元,完成预算99.32%,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45938万元,完成预算98.84%,增长2.03%。加上级补助收入2316万元、上年结余3687万元、调入资金434万元、债务转贷收入242284万元,政府性基金总收入60142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530408万元,完成预算147.83%,比上年增长33.8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275665万元,完成预算80.55%,比上年下降29.01%;调出资金64097万元,合计总支出594505万元,收支相抵结余6915万元。
(三)2019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2019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8100万元,完成预算103.8%,比上年下降49.39%(因养老保险基金由市统筹);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支出90231万元,完成预算100.2%,比上年下降55.47%;本年收支相抵结余17869万元。年末滚存结余974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75%。(与审计数据不同,是因为部分基金为市统筹,双方统计口径不一致。)
(四)2019年预算执行效果
1.科学组织财政收入,保障重点支出需要。2019年以来,财税部门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减税降费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强税收征管,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813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同比增长12.5%。在抓好财政收入的同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突出保障兜底民生和基本民生,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地做好财政“三保”工作。2019年,全县财政支出完成636987万元,同比增长11.9%,其中民生支出完成54848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86.1%。
2.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及时公开减税降费相关政策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全年减税降费1.7亿元、兑现税收奖补资金0.55亿元,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细落实,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激发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3.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群众福祉。2019年,全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2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33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0.66亿元,清理回收存量资金0.02亿元,当涂对口帮扶资金0.15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认真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工作,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投入21.63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强精准实施和精细管理,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有序做好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全县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8亿元,受益农户19.4万户,荣获全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和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工作绩效评价A类县区表彰。
4.全力支持“双基”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对农村“双基”建设投入力度,统筹资金10亿元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出行难问题。统筹资金4.14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三清四拆”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县财政每年投入0.38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垃圾保洁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常态化。投入1.5亿元用于全县国道、省道、县道两侧及湿地植树造林,提高了全县绿化面积,美化了城乡环境。投入5.9亿元,继续做好开展土地增减挂工作,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乡村振兴步伐。
5.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信息公开。按照“保重点、控一般、促统筹、提绩效”的预算管理要求,科学编制政府预算及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及时向县人大及县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收回及动态清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预算部门对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工作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大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力度,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约束机制。坚持绩效导向,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扶贫资金和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拓展公开领域、细化公开内容、加快公开速度,全面提高预决算透明度。
6.抓好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截至2019年底,全县政府债务余额64.75亿元,债务限额72亿元,债务余额低于债务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按规定将一般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2019年省安排我县政府债券27.6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44亿元,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专项债券24.23亿元,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及环境治理等方面。按照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隐性债务管理,稳妥处置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严控隐性债务增量,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评估,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风险的底线。
2019年,我县各项财政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全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县本级财政保障能力较弱,70%支出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随着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实现收支平衡异常艰巨;财政保障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支出结构仍存在固化现象,资金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预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完整、细化、规范等等。对此,我们将聚焦问题、找准根源、精准发力,努力改进提升。
二、2020年上半年财政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2020年上半年公共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2020年1-6月份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7227万元,为预算的48.4%,低于序时进度1.6个百分点,同比增加406万元,增长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581万元,同比增长1.7%,中央收入完成25800万元,同比增长1.4%;出口退税完成4846万元,同比下降17.9%。
2020年1-6月份,税收收入完成71160万元,占年度预算46.8%,同比增加2944万元,增长2.8%,占财政总收入73.2%。其中:增值税38951万元,完成预算46.1%,同比增长6.6%;企业所得税7205万元,完成预算44.5%,同比下降16.5%;个人所得税1193万元,完成预算46.8%,同比增长11.8%;契税6643万元,完成预算49.2%,同比增长14.9%;耕地占用税412万元,完成预算6%,同比下降86.1%。非税收入完成26067万元,占年度预算53.3%,同比下降5.5%,占财政总收入26.8%。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033万元,完成预算47.5%,同比增长2.7%;罚没收入5378万元,完成预算53.8%,同比下降27.4%;其他收入10149万元(主要是国有资产处置及存款利息),完成预算56.4%,同比增长3.3%。
2020年1-6月份全县财政支出完成31126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7.6%,比去年同期下降12.5%。其中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243万元,完成预算74.9%;国防支出120万元,完成预算85.7%;公共安全支出9826万元,完成预算46.4%;教育支出43951万元,完成预算52.9%;科学技术支出200万元,完成预算7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47万元,完成预算29.2%;社会保障和就业47182万元,完成预算88.8%;卫生健康支出25297万元,完成预算80.5%;节能环保支出3569万元,完成预算9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023万元,完成预算117%;农林水事务支出64147万元,完成预算94.7%;交通运输支出26121万元,完成预算225.9%;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600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89万元,完成预算29.7%;自然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302万元,完成预算44.7%;住房保障支出22032万元,完成预算89.1%;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58万元,完成预算358.5%;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060万元,完成预算69%。
(二)2020年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收支完成情况
2020年1-6月份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35115万元,同比下降10.5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35043万元。新增专项债券94200万元,基金总收入229315万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181422万元,同比下降1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88889万元,专项债券支出92000万元,其他支出533万元。
(三)202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1、收入逐步恢复,收入质量好转。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对我县经济财政冲击较大,随着各行各业逐步复工复产,财政收入形势在向好发展。1-6月份全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0.4%,收入增幅由负转正,同时,非税收入占比26.8%,同比下降1.7%,财政收入质量逐步恢复正常。
2、政府性基金收支降低。受宏观政策变化及新冠疫情影响,土地市场呈现波动缓降的趋势,与土地交易相关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耕地占用税比上年同期均较大幅度减少。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10.76%,耕地占用税同比下降86.1%。
3、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保障基本民生。积极向上争取,科学调度资金,优先保障县乡两级人员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及时兑付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资金。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困难群众、农村、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1-6月份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保障性住房等13大类民生方面支出达272018万元,占总支出的86.9%,同比下降11.4%。
4、收支平衡压力依然较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级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减少较多,地方财力进一步减少,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同时,各项财政支出进一步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缺口较大(没有实现省统筹,缺口仍由县级负担)、年终一次性奖励执行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县城道路改造、农村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惠民工程等民生补短板项目不断增加,还款高峰期到来,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
(四)2020年下半年财政工作重点
受减税降费政策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下半年全县财政工作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全县财政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财政保障。
1、加强预期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预期管理,依规平稳有序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稳预期、有质量、可持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安排“三公”经费预算,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2、保障改善民生,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做细做实绩效评价、建后管养、群众参与等重点工作,切实提升民生工程效益。按照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
3、抓好绩效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贯彻“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4、加强财源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和中央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安排部署,高效兑现涉企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夯实地方财源的增长基础。
5、规范财政管理,提升理财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深化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持续抓好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公开格式,细化公开内容,提高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透明度。
6、加强廉政建设,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加强财政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全面提升财政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抓好财政局党组自身建设和党支部建设,推动财政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财政系统的效能建设,坚持苦干实干、创新创优,全面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名 词 解 释
1.政府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即通常所说的“四本预算”。各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2.一般公共预算: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3.政府性基金预算: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5.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
6.转移支付: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7.一般性转移支付:指中央下达我省及省级财力安排的,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省下达县,由县政府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的转移支付资金。
8.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下级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下级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等方面。
9.专项资金:指中央财政补助及省级财政通过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10.地方政府债务:按照法律或合同约定需要地方政府偿还的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具体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11.债务限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地方政府举债一律采取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
12.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13.民生支出:安徽省规定,民生支出统计口径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功能分类的13大类支出的总计,具体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国土海洋气象、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支出。
14.预备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15.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各级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单设科目,安排使用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16.“三公”经费:是指商品和服务支出中的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和公务接待费。
17.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政府购买服务主体是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接主体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18.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19.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主要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信息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内容包括政府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及其解释、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和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20.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从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程序紧密结合的不断循环的综合管理过程。可以理解为绩效理念与预算管理过程的有机结合。其中,绩效目标是具体财政支出项目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绩效目标应当尽量量化或者指标化,以便编制预算并考核效果。绩效管理过程就是绩效评价目标确定评价结果与预算过程有机融合的过程。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