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委、市委1号文件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关于省委、市委1号文件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泗县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关于报送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通知》(宿农工组办 [2018]16号)文件要求,我县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聚焦两个精准,高质量脱贫摘帽大决战成效显著。
1、精准推进产业扶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工业园区就业扶贫、资产资源收益扶贫3大体系。持续推进南北两条产业扶贫示范带和“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今年全县落实特色产业扶贫项目93个,实现65个贫困村到村项目全覆盖,发放7447户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387万元。实施“1235”林业扶贫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27万亩,建成17条127公里绿色长廊,在32个贫困村实施薄壳山核桃“扶贫林”产业项目,黑塔、刘圩、丁湖3个乡镇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完成建设。落实“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机制,为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我县共为4004户贫困户投放小额扶贫贷款19468.98万元,累计收回4663.73万元,新增14805.2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与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同步跟进,拨付15.7万元,覆盖率100%,拨付“合家安康”财险235.35万元,为18104户贫困户(不含2014、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购买130元的财产保险户。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围绕“25811”产业扶贫规划,发展五大产业,建立八大产业基地,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建设电子商务平台171个。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村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电子商务+定制种养+终端销售”带动贫困村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5亿元。
2、精准推进就业创业扶贫。抓住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机遇,依托药物布鞋生产基地、轻纺服装加工基地等,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布局,鼓励手工纳鞋底、服装加工、饭盒制作等企业入驻扶贫工厂,充分发挥扶贫工厂带贫作用,让贫困户实现居家、就近就业,目前已在全县65个贫困村实现了扶贫工厂全覆盖建设。实施农民工回归工程,健全“1+10+16”就业联动机制,把全县贫困人口就业任务分解到10个县直部门,落实到每个镇村。截止9月底,我县安排公益岗位上岗4744人、居家就业上岗261人、成功创业51人,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1129.17万元、居家就业补贴25.6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25.5万元;共认定就业扶贫基地63个,提供岗位数1159人,安置贫困劳动者135人;认定扶贫驿站11个,开发岗位数389个,吸纳贫困劳动者123人,2018年以来,全县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6505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的321%。
3、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围绕8大领域、19项指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六位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广场、村级广播。2018年我县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19项主要发展指标,目前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14项,正在加速推进5项;功能配置项目任务共11类226个,目前已开工建设319个,其中建成267个。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坚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相结合,推动城市现代化与社会化养老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乡镇养老、残疾人托养、医疗“三合一”,村级五保户集中供养、残疾人托养、养老、医疗、农村老年房“五合一”,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快构建乡镇村养老院体系,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居家养老问题。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建设类项目15个,面积32570平方米,投入资金5452万元。其中,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4个面积3080平方米,投入资金630万元;薄弱学校建设项目11个面积29490平方米,投入资金4822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健康促进扶贫行动,全面加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与省属重点医院开展结对共建,全面改善县域医疗条件。目前,县中医院新院、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县人民医院新院已投入使用,1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省规定标准。
4、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创建全省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县、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城乡路网的连通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农村村组道路建设共计6070条,长2104公里,主体工程现已基本完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7处,总投资5548万元,共计入户168898户,入户率达91.34%。投资666.79万元完成77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59个。县移动公司针对贫困村投资500万,以满足“提速降费”带来新的网络需求。
5、加快补齐农村环境短板。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截止目前,全县1796个自然庄已完成整治1340个。引入市场化机制,推进村庄农户厕所、污水专项整治。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五有”长效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管护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坚持村庄整治与户下环境整治相结合,强力推进以“六净一整齐”和“七不七要”为标准的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治理。
(二)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山芋产业、草莓产业、蔬菜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金丝绞瓜、杂粮等产业。着力扶持和推进城东以草庙油桃、大刘葡萄以主的城市果园;城西以长沟、泗城蔬菜基地为主的城市菜园;城南以50万平方公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为主的城市游园;城北以屏山花卉基地为主的城市花园“四园”建设。根据不同地方的区域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
2、加快实施 “25811”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南北2条产业扶贫示范带,5大产业布局,8大产业基地,1个主导产业,全县168个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100%全覆盖,助力脱贫攻坚。着力扶持和推进城东以草庙油桃、大刘葡萄以主的城市果园;城西以长沟、泗城蔬菜基地为主的城市菜园;城南以50万平方公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为主的城市游园;城北以屏山花卉基地为主的城市花园“四园”建设。目前南北两条示范带2个万亩核心区16个园区引进项目96个,总投资62.5亿,至9月底完成投资38.2亿;5”五大产业布局:由安徽辉隆集团投资创建20万亩强筋麦生产区目前正在实施、中化集团订单生产10万亩山岗地杂粮生产区正在推进、安徽鲁班集团投资建设50平方公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城市花园已开工建设、10万亩城市东部果园、10万亩城市西部菜园建设稳步推进、“8”大产业基地已完成基础建设、以金丝绞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构架已逐步形成、全县168个行政村特色产业实现100%全覆盖。
3、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104家,新增13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6个,新增9个;家庭农场1407家;合作社1990个。1-9月份新增三品一标数量7个,总数达39个。其中新增无公害7个,总数达23个;绿色食品新增1个,总数达14个。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至9月底完成加工产值73.97亿元,增幅7.51%。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2.32。
4、加快农业新业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11月份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接超过20亿元,农产品网销额6.3亿元;全县快递业务量超过1000万件;电商产业园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36万元。不断完善并拓展运河人家、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蟠龙山旅游观光、大庄镇小宋梨园等10个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泗县慧佳5星级农家乐、碧云天4星级农家乐、楠枫庄园和嘉韵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3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大路口山芋粉丝、泗县药物布鞋、大庄豆瓣酱等特色商品。慧佳黑杂粮、甘滋罗食品(甘滋罗牌)巧克力、雨杰粉丝等农产品先后获评为“宿州十佳旅游商品(优秀旅游商品),泗县药物布鞋分别在中国首届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评选中获得了银奖和2017年中国旅游商品研讨会暨2017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评选为“中国品牌旅游商品”称号。
5、推进山芋产业高质量、标准化发展。 县政府成立了山芋产业办公室,争取中央财政产业兴村强镇项目扶持山芋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山芋加工废水综合利用,在全县推广山芋加工污水处理沼气包项目, 2018年山芋污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发展鲜食山芋种植2万亩,鲜食山芋主要集中在大路口、草沟、黑塔、屏山、泗城等乡镇种植。
6、着力发展金丝绞瓜产业。今年以来,我县大力推广金丝绞瓜种植,把地方小特色做成大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金丝绞瓜的大县,今年秋季已种植5000亩,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百万吨订单。目前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已在全县不同区域选出黄圩镇孙苏村建设基地、草沟镇秦桥村建设基地、屏山镇徐贺村建设基地、黑塔镇韩徐村4个基地,建设千亩种植金丝绞瓜基地,2019年春季计划种植金丝绞瓜20000亩。覆盖全县贫困户面达到90%以上,金丝绞瓜种植产业扶贫为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全县通过金丝绞瓜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2000贫困户脱贫,占全县总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51%。
(三)聚焦乡村生态振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
1、农村生态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全县所有自然村完成“三清四拆”,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型示范村和精品型示范村。农村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有效运行,建立“户收集、保洁公司转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采用PPP模式推行农村垃圾收转运市场化服务。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体系。充分利用村庄公共场所、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农田周边、山场和零星闲置地等边角空地,大力发展围村林、护路护堤林、庭院林、游憩林和环村林带,每个乡镇创建1-2个森林村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林木绿化率达25%以上,中心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行政村范围内道路河渠绿化率达到95%以上,宜林地全部绿化。全面加强村庄原生植被、古树名木、自然景观、小微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2、农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全面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今年春季实施了小麦赤霉病“一喷三防”40万亩次,秋季实施了40万玉米飞防,作业水平和面积全省领先。4月25在泗县举办全省小麦“一喷三防”植保飞防现场会,27日在泗县举办了全国航空植保暨绿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争取实施了中央财政有机肥替代肥项目,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机肥+配方施肥模式为主,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建设规模5000亩。争取了省政府13万亩大豆扩种补贴(全省共50万亩),每亩补贴150元,共补贴1950万元。分布在12个乡镇52个村、5个国营农场实施,涉及农户19843户。
3、农业生态明显改善。大力实施“1235”林业扶贫工程。经自查验收,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2698.7亩,其中17条绿色长廊完成建设长度127公里,每侧建设林带宽度10—30米,造林面积7678亩;建成32个薄壳山核桃“扶贫林”基地,造林面积3680.7亩;完成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造林面积2620亩;完成村庄绿化及其他造林折算面积38720亩;育苗2202亩。制定并印发了《泗县林长制实施方案》(泗办发〔2018〕6号),分级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了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目前全县15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出台了工作方案,共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林长1052人,竖立县级林长公示牌数量21块,设立村级护林员605人。
(四)聚焦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1、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村等创建评选活动,今年3月份,共评选出2017年度县级“文明村镇3个”、“文明社区6个”、“文明村43个”。强力推进移风易俗,紧紧围绕“1334”工程,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十严禁”、社会公民办理婚丧事宜“十提倡”出台“文明泗县18条”和“泗县市民公约”今年以来,全县近800多个家庭取消大操大办计划,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有效改变了全县婚丧嫁娶红白事传统面貌。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结合争创“五面红旗”,实施“五牌联动”等重点工作,以“十星级文明户”创评为载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我评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复评和第二阶段的评选工作,实现了全县农村“十星级文明户”挂牌评选全覆盖。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43086户,其中十星级2806户,九星级11747户,八星级25754户,七星级40541户,六星级35835户,五星级及以下26403户。
2、乡村德治水平不断提升。开展“泗县好人”评选表彰,今年以来共评选出中国好人2人,安徽好人3人,宿州好人17人,宿州市道德模范3人,最美宿州人3人,最美泗州人15人,泗县好人30人。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挖据阐释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泗县家风馆”教育引导作用,持续开展好家风建设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挖掘和选树一批孝老爱亲、团结邻里、乐善好施令人为之感动的身边好人系列故事。精心打造“最美泗州人”扶贫示范户,选出20户贫困家庭,定期对“好人”贫困户家庭进行回访,督促落实各项标准,着力把20户“最美泗州人”贫困家庭打造成扶贫示范户。
3、乡村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传承与弘扬泗州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培养和引进泗州戏人才,扶持泗州戏剧团健康发展。做好大运河遗产区文物保护与展示,推进历史文化更好地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恢复建立古鞋博物馆,展示鞋文化。鼓励原创文艺作品开发,推动优秀戏曲、书画、文学作品、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打造文化精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群众性、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鼓励民间文化组织发展,繁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产业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古泗州、古运河、汉唐文化等品牌,挖掘泗州戏、古鞋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整合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市场效应。
(五)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
1、农村实人才队伍管理不断完善。建立农村实用才库,积极发掘、培育和扶持农村人才,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投入。依托县农广校、农技中心等有关培训基地,实施按需分类培训;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档案,以动态管理人才。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实行奖优罚劣,激发工作活力。 2018年从农村实用人才中公开选聘5名特聘农技员,每年发放待遇15000元,
2、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显著。2018年,省市下达我县新型农民培训任务10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00人(农机合作社带头人60人)、专业技能型100人、专业服务型600人。共设立20个班培训学员1000人,学员参训率100%,培训专业分别是大豆生产、水稻生产、设施蔬菜、村级动物防疫员、农用无人操作、电商人才。
3、村级换届圆满完成。全县16个乡镇(开发区)所属的168个村、19个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全面完成,共选出新一届村(社区)党总支书记187人、委员837人,新一届支委平均年龄46.1岁,较上届下降了2.3岁;女性184人,比例较上届提高了6.8%;大专以上学历245人、占29.3%,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预计达70%以上,村级党组织班子各项结构明显优化,战斗力显著增强。
(六)聚焦乡村组织振兴,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1、基层党组织标准化有序推进。在7个党建领域打造了15堂“精品课程”,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打造亮点,选取泗城镇等3个乡镇作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先试先行单位,统筹推进3个乡镇辖区内所有党组织带头示范。在7个领域分别确定10个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按照示范先行、整体推动的思路抓好工作推进。确定每月25日为全县党员活动日,严肃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开展党员政治生日4+X活动。规范促进。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20余个,设置村级党小组1180个,全县300余个基层党组织率先达标,非公党建检查代表全市在全省排名第二。远教提升,三级党建网站、电子政务系统、“泗州先锋”微信公众号、远教站点等“四大先锋平台”日趋规范。课件和栏目制播水平不断提升。
2、脱贫攻坚基层力量不断增强。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五面红旗争创公示牌、扶贫小组长三面红旗争创公示牌”等“五牌联动”工程。目前全县共制定争创计划20份,召开各级推进会59次,15个乡镇168个村已实现督查全覆盖;共制定工作清单130张、培训5400余人次、评选三面红旗小组长1256人;共建立示范基地197家,带动脱贫致富贫困户2100余户,评选示范户1685户;共替换60周岁以上扶贫小组长488名。同步推进“1+6+3”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与“五面红旗村”争创、扶贫小组长“三面红旗”争创、“五牌联动”工程深度融合,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10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有151个、83个、17个;2018年建立197家“双培双带”示范基地;2018年拟建设7158条农村道路,总长达2293.8公里,力争完成20000亩增减挂钩任务;2018年选派扶贫帮扶干部414人,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184个,配备1822名扶贫小组长;
3、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出台《关于树立“五面红旗”全面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意见》,配套《建立争创“五面红旗村”“五个一”工作制度》等15个文件,设置“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信访维稳”等五类指标,每年从每类指标中各评选出10个红旗村,大力营造“比学赶超、争创红旗”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旗定绩效,每评上一面“红旗”,村正职和副职在享受原绩效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工资200、100元;坚持以旗定优劣,将五面红旗村党组织作为选树县级以上政治荣誉的必要条件,目前,78名村干部和党员群众获得省市工会、妇联、脱贫攻坚工作表彰,113个十星级文明户首推为各级好人人选,2名“脱贫攻坚”红旗村选派干部被选树为全省选派帮扶标兵;坚持以旗定升降,340名优秀小组长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26名扶贫小组长进入村干部队伍,23名驻村扶贫干部提拔重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产业单一,乡村振兴缺少经济支撑。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农产品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弱。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企业生产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
2、农村常住人口严重老化,乡村振兴缺少中坚力量。泗县农村常住人口75万人,常年外出劳力25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劳动 力绝大多数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等,不 懂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信息不及时,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农村建 设后继乏人。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土专家” 年龄总体偏大,工作模式传统老化,带领农民“产业致富”的能 力素质严重不足。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 高,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处于微利保本状态,抗市场 风险能力有限。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不足。虽然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整体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
三、下步工作打算
1、集中开展农村危房“清零”行动。集中50天时间,开展农村危房“清零”行动,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体、村级负责、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大打一场农村危房的歼灭战。县四大班子成员作为所联系乡镇战区的第一指挥长,同时县委县政府从公、检、法、司抽调人员,向每个乡镇派驻1个工作专班,督导协助乡镇重点推进老年房整治;并从县直包保单位抽调人员,按照“3+1”模式,组成村级工作专班,其中1名为住建系统人员,重点对一般农户的破旧房屋、老年房和长期闲置的破旧危房进行排查整治,坚决做到不落一庄、不漏一户。
2、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结合农村危房“清零”行动,持续抓好“三清四拆”工作,11月底前要全部完成所有自然庄“三清四拆”,确保村容村貌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基本要求。11月底前全县所有贫困户户用厕所改造和正在建设的1000余个公共厕所要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低密度、全覆盖”原则,加快推进村庄亮化工程,12月底实现所有自然庄太阳能路灯全覆盖。抓住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村庄绿化,重点推进村内绿化和围村片林、农田林网建设,从现在到明年3月抓好植树造林工作。结合环保督查反馈整改,持续开展养殖业污染治理,全面消除禁养区污染源,着力提高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粪污设施建成运行率。一步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化管护,持续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
3、深入开展“双基”建设完善行动。在基础设施方面,深化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完善村组内部断头路、末梢路,确保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聚焦短板,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确保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四率”全面达标。全面完成年度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结合今年汛期村庄积水和农田内涝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前启动谋划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兴修工作,抓紧补齐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短板。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目前,8大类19项具体指标中已有14项完成年度任务,其余5项要按时序推进。对于工程类项目,如乡镇体育设施“三个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要加快进度、;对服务类项目,如残疾人康复、劳动就业创业等,要提标扩面,确保能达到摘帽标准;对指标类项目,要做好案头工作,确保数据全面达标。
4、精准开展政策落实推进行动。政策落实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实现摘帽的第一粒纽扣。要紧盯“三率一度”的底线要求,明确主攻方向、落实精准要求,打好政策补丁。重点开展四个“全面排查”。一是对健康扶贫政策落实进行全面排查,将核查扩展到所有农户,重点核查新农合纳入、重病、慢性病、重残护理保障、精神病人看护管理等政策落实情况。重点落实好一般农户的大病救助工作,杜绝新发生因病致贫问题,切实提高政策的落实率和知晓度。要对分散供养五保户、残疾人等群体进行全面排查,规范县乡“三合一”、村级“五合一”运营管护,最大限度发挥好兜底保障功能。二是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核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教育资助等政策落实情况,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和适龄学生底数,精准落实“雨露计划”,加大资助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坚决杜绝因贫辍学失学现象。三是对低保政策落实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核查是否做到应保尽保、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程序是否规范等问题,加快推进“两线合一”,稳步提高农村低保覆盖面。四是对小额贷款等各项政策落实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加强小额贷款监管,加大对贫困户的宣传教育,完善资料档案,确保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可持续。
5、着力开展产业发展增效行动。一是对照已经建设和在建的产业扶贫项目,全面梳理,查漏补缺,确保在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受益、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发挥等方面,完善规范达标,经得起各方检验督查。二是严格落实特色种养业补贴,结合秋季种植,加快特色产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带动能力和带动效益。三是深化拓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一自三合”小额信贷等扶贫模式,规范扶贫车间运营管理,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四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055”长效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更多更好的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五是扎实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6、扎实开展基础管理提升行动。以六类边缘户和2014、2015年的已脱贫户为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结合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以“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为契机,抓住今年的最后一次机会,更加精准科学地做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扶贫专业队伍力量,县扶贫办和乡镇扶贫工作站要强化工作指导调度,压实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小组长基层末端责任。围绕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各类问题,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困难大排查、需求大排查、矛盾大排查,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爱心超市等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和扫黑除恶行动,确保群众满意度认可度接近或达到100%。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关于省委、市委1号文件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