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县农业农村局解读2019年泗县粮食生产情况
一、全年粮食生产形势
本年度我县粮食播种面积为340.0万亩,单产470.02公斤/亩,总产159.806万吨。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170万亩,平均单产为501.68公斤/亩,总产85.286万吨;夏玉米播种面积为80万亩,平均单产为497.41公斤/亩,总产39.79万吨;夏大豆播种面积为50万亩,平均单产为148.23公斤/亩,总产7.41万吨;山芋种植面为25.0万亩,其中春山芋种植面为5.0万亩,平均单产为900公斤/亩,总产4.5万吨;夏山芋种植面为20.0万亩,平均单产为666.67公斤/亩,总产13.33万吨;水稻种植面积为13.0万亩,单产为580.0公斤/亩,总产7.54万吨;杂粮种植面积为2.0万亩,单产为85.0公斤/亩,总产0.17万吨;
经济作物花生播种面积为6.0万亩,其中春花生播种面积为1.0万亩,单产为330.0公斤/亩,总产0.33万吨;夏花生播种面积为5.0万亩,单产为290.0公斤/亩,总产1.45万吨.
二、生产特点
1、粮食产能增加。今年我县农作物产量情况全面呈现“六增一减”特点;即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山芋、水稻、花生全面增产,旱稻减产。旱稻减产原因是今年我县夏、秋两季降雨较少,无灌溉条件的旱稻田因缺水致使植株生物量不足,无法正常抽穗导致减产。
2、多种作物单产创历史新高。本年度我县粮食单产470.02公斤/亩,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玉米、大豆、山芋亩产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较历史最高增加0.29公斤、9.26公斤、5.73公斤和46.67公斤。
3、绿色优质高效更加突出。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县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鲜食毛豆、优质粳稻和优质鲜食型山芋。目前草沟强筋小麦、大庄鲜食毛豆、小梁界牌大米和大路口鲜食山芋生产均已初具规模。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和粮油生产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把提升粮油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增强粮油产业经济发展活力。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运用政策激励、市场引导、项目推动等措施,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工作的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实,激励农民生产资料投入充足。我县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进一步明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办法,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全覆盖。同时紧扣粮油生产短板和适度规模经营突出问题,完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的支持环节,提高政策带动效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引导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加大了人力和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的投入,带动了秋粮生产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措施,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新体系。按照结构调整要求和市场供给需求,立足高质高效目标和资源条件,加强与科研单位对接合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路线,研究技术工作方案,落实技术推广责任,确保技术措施到户到田,着力解决粮油生产技术难题。我县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主要抓手,加强主推技术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效对接,培育一批绿色高效主推技术的实效应用典型。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要领及时入户、技术措施及时下田。同时落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工作责任制。以包村联户工作为平台,开展全天侯服务。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绕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农机农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模式,遴选和认定3个试验示范基地,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贫困户3000个,辐射带动农户6万户;培训农民1500人次;印发技术和惠农政策明白纸3万余份;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0余次。并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完善农技服务网络。建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短信服务平台和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三个平台”,大力宣传农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广大农民可以通过平台享受“一对一、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新的推广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抓住小麦“四适播种”和配方施肥两项关键技术,广泛开展示范、宣传、推广,应用。
二是抓好秸秆还田技术的落实,秸秆还田面积明显增加,培肥了地力,提高了产量。
三是推广使用优质良种。良种覆盖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已达98%以上。
四是推广山芋脱毒技术。全县山芋基本实现脱毒化。
五是推广玉米适当晚收技术。全县玉米适当晚收面积占90%,每亩可增产近40—50公斤
六是推广肥药双减技术,实现粮食绿色增产。扎实推进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的肥药双减技术。一是通过整合栽培与土肥力量,融合农机与农艺措施,形成了商品有机肥+浓缩肥、缓控释肥+侧深施肥等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投入,促进作物增产。二是通过以“三诱”为核心的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积极开展新型、环保药剂试验示范工作,推广应用无人机防治技术,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融合。全方位开展并落实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初步实现粮食绿色增产。
四、存在问题
(一)稳粮增收压力较大。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0.03元/斤,稻谷、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总体低迷,而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继续攀升,土地租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粮农收益较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稳定粮食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二)生产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直播稻面积逐年增加,生产风险增大。二是农田基础有待加强。全面解决天旱无水灌,积水无处排现象。三是优质化生产推进较困难,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对策建议
(一)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适当增加粮食订单数量,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手中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二)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县的推广应用,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到位率,提高产量。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