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农业农村局召开2023年度农业生产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年12月29日
地点:泗县农业农村局2楼会议室
主持人:许斌(泗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发言人:许安如(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发布内容:农业生产工作新闻发布会
参加新闻发布会媒体:泗县人民政府网、泗县融媒体中心、泗县发布、《今日泗州》。
各位媒体记者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泗县农业农村局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和社会各界简要介绍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粮食安全生产、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乡村建设等为重点,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平稳向好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泗县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在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泗县居全省第四名;秸秆综合利用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农业农村局荣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35.014亿斤,比上年增长0.11%,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全省秋收秋种现场会、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县成功举办,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全年建设吨半田示范点3个、小麦高产竞赛点3个,打造“万亩片”17个、“千亩方”168个。宿州市参加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竞赛6个竞赛点中,泗县占2席;小麦示范片高产竞赛点亩产达801公斤/亩,为历史有记录以来最高单产。
(二)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围绕“2+5”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山芋、金丝绞瓜“2”个产业全产业链和草莓、蔬菜、食用菌、稻虾共养、种苗组培与繁育“5”大产业发展。全年山芋种植面积28万亩,同比增长11%;金丝绞瓜种植面积1.6万亩,同比增长6.7%;草莓种植面积2.25万亩,同比增长22.2%;蔬菜播种面积17.95万亩,与去年持平;食用菌产量1.33万吨,产值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8%、116.7%;稻虾共养面积9700亩,同比增长12%;年繁育山芋种苗约15亿棵,与江苏省农科院、中国甘薯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泗薯一号”“泗薯二号”脱毒山芋新品种,泗州1号、泗州2号金丝绞瓜品种通过新品种认定;新增“两品一标”获证农产品16个,总数达72个,较去年增长24.1%。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市级121家。1-10月份,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1.7亿元,同比增速15.2%,全市第2名。预计全年,我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8亿元,同比增幅14.8%左右。
(三)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二轮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国家改革试点。先期试点的草庙镇已经全面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2024年,将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广,2025年10月底全面完成整县试点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和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两项国家改革试点。通过易地搬迁、土地“增减挂”安置和“空心村”整治,消除“一户多宅”2905户,增加耕地7300亩,盘活闲置宅基地约1.27万亩,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8万余元。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造43.8万亩;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面积38.1万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2022年,全县强村数为68个,占40.5%,较改革初期的2019年增长325%。预计到2023年底,全县村级经营性收入总量突破1.2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超70万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超过85个、突破100万元以上的30个。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目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02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19家、市级99家、县级85家;发展家庭农场521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2家、市级102家、县级137家。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23万亩,流转率64.57%,其中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占比超过48.5%。
(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1元,同比增幅8%,全市第3名。预计全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0元,同比增幅9%,确保全市前二名。
(五)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改造农村厕所750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83.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清运农村生活垃圾8.9吨,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7.8%。全县2022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已完成,已通过市级验收;2023年度省级中心村正在施工建设;大庄镇曙光村、屏山镇老山村入选全省2023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六)涉农项目建设加速推进。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建设任务7万亩,其中新建1万亩、改造提升6万亩,总投资17568.1万元,涉及6个镇1个街道8行政村,目前工程建设进度已达60%。大田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位于屏山镇屏山村,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2269.92万元,拟建设数字指挥中心、农资仓储库、农机存储和维修车间、田间道路、沟渠治理等工程,以及现代化无人机、机器人采购等,目前正在施工建设,预计2024年4月底完工。食用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一期项目占地约150亩,建设香菇种植基地,完成了97个智能大棚、包装车间及冷库建设,已投入试运营。二期项目占地150亩,主要建设智能工厂化香菇培育基地。草莓、花卉组培种植项目。碧欧达(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选址在屏山镇,占地面积85.5亩,主要建设高标准组培车间4000平方米,花卉种苗智能温室10000平方米,以及办公、员工宿舍、食堂等设施。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近期投产运营。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主要粮食安全生产。围绕全省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行动,以“吨半田”行动为抓手,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在350万亩以上,总产量35亿斤以上。继续完善17个“万亩片”、168个“千亩方”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6.5万亩,其中新建1.5万亩,改造提升5万亩。
(二)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围绕“2+5”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种植山芋面积28万亩以上、草莓2.6万亩以上、金丝绞瓜2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8万亩以上,食用菌年产量2.1万吨,产值突破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抓好大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产业园、小麦胚芽提取及深加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等优质项目推进。争取“双招双引”项目总额达95亿元左右。
(三)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山芋产业集群。进一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山芋产业发展。同时,加强与省市对接汇报,积极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山芋产业集群。
(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土地“大托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面积达40万亩以上;土地流转125万亩左右,流转率达到65%以上;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000个左右、家庭农场发展到52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0家以上。
(五)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8%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7%、85%以上。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六)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继续实施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辅调员培训工作,着力提升统计专业化水平,做到应记尽记,规范合理。做好增收支撑因素整理上报工作,做到不缺项不漏项。坚持“月跟踪、季分析”机制,加强工作调度,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力争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以上,增幅10%左右。
(七)加大和美乡村建设力度。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不等不靠,进一步编制完善精品示范村村庄规划,实行挂图作战,迅速投入建设,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推进2023年度全县10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按序时进度高标准进行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7500户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季战役,确保农村长治久美。
(八)精心谋划涉农重大项目。2024年,谋划涉农重大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121997万元。分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产万亩示范片土地提质改造项目、中小沟渠排涝能力提升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法博士蚯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项目、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项目(黄圩沼气项目)、小麦胚芽提取及深加工项目、大庄镇曙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屏山镇老山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
1.请介绍一下我县在普查、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温带地区,繁殖能力极强,主要通过根茎和种子繁殖,一株有十几条根茎,最长能达到一米,同时一株上大概能繁殖两万粒种子,只要风一吹,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扬,落地生根。
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茎繁殖力强,生态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会强势侵占土壤、水份等地下资源,导致周边植物无法生长直至灭绝。尤其它是外来引进物种,在国内目前没有天敌,并逐渐进化从温带向赤道扩张,会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一、加强防控部署,强力推进工作。
自2021年开始,我县高度重视“加拿大一枝黄花”排查防控铲除工作,县政府办和农业农村局先后多次印发文件,安排部署该项工作。2021年11月19日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做好外来入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排查防治工作的通知》(泗政办明电〔2021〕17号),同时附件印发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治技术明白纸;2022年3月10日县委农办(泗县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2022年12月24日县委农办(泗县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外来入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排查铲除工作的通知》(泗农组办〔2022〕26号);2023年3月21日县委农办(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外来入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同步印发了附件各镇街道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情况调查表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技术措施,2023年10月30日县委农办印发了《关于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灭除工作的通知》等,所有文件均明确了采取属地管理责任,文件及附件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苗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不同生长关键期提出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各镇街道也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每年都在关键时间节点召开加拿大一枝黄花排查推进会,从组织上保障该项工作的强力推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泗县农业农村局自觉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及时给各镇街道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及防控技术措施,各镇街道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及时召开推进会和培训会,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广泛宣传“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识别特征及防控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具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我县召开推进会、培训会32场次,印发条幅横幅168条,印发技术明白纸及技术措施15000余份。
三、加强技术指导,全力消除危害。
2021年我县在开发区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踪迹,全县零星发生,我局及时组织人员联系开发区进行有效铲除。2022年我县在刘圩镇、大路口镇、黄圩镇、屏山镇、虹城街道等5个镇街道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我局及时联系乡镇街道,采取人工拨除、机械铲除等手段,有效消除其危害,全县累计挖除一枝黄花8250株。2023年以来针对网络舆情和人大代表提案,我局均立即给予办理回复,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科学防治,各镇(街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排查,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支黄花”防控及铲除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灭除加拿大一枝黄花14000多株,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安全。下一步,我局将加强技术指导,发现一起铲除一起,确保减轻直至彻底消除其危害。
2. 请介绍一下我县小麦播种面积、当前苗情及田管意见。
近年来,我县小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75万亩左右。2022-2023年度,全县小麦收获面积175万亩,测产得到的产量三要素分别为:平均亩穗数为42.94万、穗粒数36.13粒、千粒重43.11克,平均单产为568.47公斤/亩,总产99.48万吨。今年秋播小麦17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
一、当前苗情
本月10日以来,我县以阴雨到多云天气为主,14日全县普降中雨,15、18两日全县普降小雪,期间光照不足,气温较常年偏低(-9.9~-10℃),小麦生长发育缓慢。因我县小麦无旺苗,本旬强寒流天气对小麦造成的冻害轻微。仅个别早播麦田出现轻微冻害,症状为小麦叶尖受冻呈水渍状,但因冻害轻,对小麦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今年全县小麦苗情和长势与去年基本相当,全县175万亩小麦,一类苗面积达115万亩,占总面积的65.72%;二类苗50万亩,占28.57%;三类苗10.0万亩,占5.71%;无旺苗。与去年相比,全县一类苗占比持平,二类苗增加4.57个百分点,三类苗未变,旺苗减少4.57个百分点。
二、茎蘖动态变化情况
据最近监测,5个固定监测点主茎叶龄最高为6.37叶,最低3.3叶,平均4.99叶;亩茎蘖数最高为105.37万,最低为39.83万,平均76.41万。与上期监测相比,10天内主茎叶龄增加0.81叶,亩茎蘖数增加11.11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茎叶龄减少1.04叶,亩茎蘖数减少6.10万。较去年减少的原因为今年小麦播种偏晚所致。当前我县小麦于本月16日已全部进入赿冬期,与去年相比,赿冬时间推迟约15日。
三、近期天气对小麦苗情的影响。
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我县以晴天到多云气为主,气温逐渐回升,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四、田管意见。
1、部分群体较大的麦田应及时疏苗,以控制密旺苗,为安全赿冬和防止后期倒伏清除隐患。
2、对部分晚播麦田应及时加强田管,增肥促长,促使小苗赶大苗,确保晚播小麦能安全越冬。
3、病虫害防治。麦蜘蛛发生较重的田块,待日平均气温回升至8℃以上时,选择无风晴天,用1.8%阿维菌素5000~6000倍液或亩用联苯菊酯40-50毫升兑水20公斤喷雾防治。
3.请介绍一下我县在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典型做法?
一、加强耕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县全面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县委、县政府严格履行党政同责职责,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林业等部门,加强巡查检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问题执法力度,健全网络化执法体系,严厉打击乱占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严格农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得到明显遏制。同时,我县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制定加强土壤耕作层保护实施办法,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点网络,推进耕地可持续安全利用,提升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中低产田实行深耕深翻,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提高耕地地力,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斤。
二、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进一步推进我县优质专用小麦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优质小麦生产稳产高产、成本节约和提质增效。自2021年以来,先后创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30万亩、35万亩,生产基地内实行单品种连片种植,每个镇(街道)使用的品种数不超过2个,每个村使用的品种数不超过1个,有效推进单品单种单收,促进粮食规模化种植,2024年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将达到50万亩以上。通过项目推进,我县将充分发挥优质专用小麦引导带动功能,加速推进粮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粮食加工企业着力推进小麦等粮食主食产品产业化、筑巢引凤,加快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招商步伐,实现粮食产业提档升级。
三、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千亩方、万亩片”工程
2023年秋种,在全县实施优质粮食“千亩方、万亩片”工程,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万亩片、每个村建立一个千亩方,在万亩片、千亩方内开展单品连片种植。印发了《泗县小麦万亩示范片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发布主推品种使用及种植技术意见,在“千亩方、万亩片”内,实施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模式管理“五个统一”模式,落实精心选种、精量播种、水肥精细化管理、精准病虫害统防统治“四精”举措,大力提升“千亩方、万亩片”粮食种植和管理水平,夯实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基础,打造“按图索粮”升级版。目前,全县已建设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17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68个。
4.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县2023年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2023年我县按照“做大体量、调优结构、做全产业链条”总体要求,把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农业“两强一增”行动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委政府推动、产业项目拉动、社会资本撬动、利益联结驱动“四动”发展模式,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1—11月,食用菌总产量1.33万吨,产值1.0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13.5%、109.2%。预计全年产量1.5万吨,产值1.2亿元。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明确产业规划布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高点定位、协调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编制《泗县“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县农业农村、发改、乡村振兴、财政、科技、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责,协调推动各项措施和政策落实。制定《泗县关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用足用活存量扶持政策,县财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向食用菌产业倾斜。对使用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的经营主体,根据利用水稻、小麦、其他农作物(油菜、玉米等)秸秆量,分别给予不超过60元/吨、48元/吨、36元/吨的补贴。对新获得“两品一标”认证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企业,优先按照政策兑现奖补。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新建精深加工企业,优先享受贷款及贴息。
(二)坚持产业项目拉动。初步建成“1+1+5+N”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一园、一中心、五基地、多点”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建设一个种植加工园样板区。依托泗县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高起点规划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厂。投资5亿元建设食用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统筹布局智能温室大棚、香菇培育基地、香菇菌种研发中心、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及食用菌深加工厂,推进香菇产业智能化、工厂化、产业化发展。成立一个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依托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步规划建设食用菌研发制种中心,引进制种、研发企业入驻,加强食用菌资源、栽培、加工、检测、标准等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补齐制种短板,逐步实现菌种制种本土化。打造五大生产基地。以初具规模的泗县宏源食用菌有限公司、泗县汪夫利家庭农场、泗县虹乡食用菌有限公司、安徽众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泗县福玲食用菌培育有限公司等五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为依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扩大工厂化种植规模,提升基地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多点有序推进。依托现有食用菌种植户和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示范辐射能力,鼓励农户利用房前房后闲置地块、空闲房屋和经果林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园区+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让更多农户参与到食用菌产业中来。
(三)强化政策引领作用。一是坚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监管服务职能,减轻财政支出压力,最大化发挥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优势,实行资源共享,推动优势互补,合力做大做优产业“蛋糕”。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798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亿元。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项目落地前,将项目规划、建设标准及技术要求交由社会资本方专业团队负责,政府负责协调办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做好水、电、土地等建设条件保障工作,全力做好服务者,构建好社会资本运营框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按比例投入食用菌产业,财政衔接资金投入食用菌生产厂房等经营性固定资产建设,社会资本投入购买经营设备、建设冷链物流等运营必要设施,以财政资金投入减轻社会资本一次性投入的压力,撬动食用菌龙头行业利用自身资本、金融资金等来泗投资发展。三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模式。在安徽长灵食用菌有限公司项目上采用“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一体化(EPCO)+回购”模式建设食用菌产业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管护为同一主体,同时建设方依据审计报告逐年按比例回购政府投资部分,保障项目合理设计、高标建设、高效运营、规范管护,回购模式促使社会资金持续投入,促进衔接资金循环高效使用。四是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作用。食用菌种植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基料,泗县将秸秆发展基金奖补政策与生产经营主体“EPCO+回购”协议深度糅合,在经营主体履行回购协议的前提下用好用活政策对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奖补,为生产经营主体回购减负,保障财政衔接资金资产安全,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突出发展要素保障。财政投入方面,中央、省、县三级投入专项资金1.38亿元,其中中央1亿元专项资金、省级配套资金1136万元(主要是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和食用菌奖补资金)、县级配套资金2659万元(主要是产业衔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86亿元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政策奖补方面,在全省创新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对使用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的经营主体,根据利用水稻、小麦、其他农作物(油菜、玉米等)秸秆量,分别以60元/吨、48元/吨、36元/吨进行补贴。用地保障方面,在足额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前提下,科学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通过办理土地征收、设施农用地备案等,预留工业建设用地7500亩、设施农业用地400亩,有力保障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确保企业既能引得来,也能落得下。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1150亩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床架(地面)栽培面积29.2万平方米,棒(袋)栽培320万棒(袋)。
二、下一步计划
(一)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尽快落实安徽七河一期全面投产,二期菌棒加工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6月达到满产运营,年产菌棒量达到2000万棒。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亿元,利润0.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以上。
(二)继续双招双引。筑巢引凤、以商招商,紧盯市场上有投资意向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加工项目,争取落户泗县;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全面招商,突出在技术、人才、运营模式等方面加强合作共赢。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利用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统筹整合,分类支持;同时,向上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和政策,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四)分类分步推进。立足全产业链发展,从原料收集、菌种研发、制种、新品种试验示范、基料生产、工厂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标准化制定、品牌打造、经营模式等各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协调推进,加快完成县组培中心和食用菌研发中心建设,把泗县食用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抓紧抓好。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