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宿州市泗县生态环境分局 > 规划计划
阅读人次:  
【字体:

宿州市泗县生态环境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23-01-10 08:54阅读人次: 信息来源:宿州市泗县生态环境分局
【字体:

    现将我县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以来,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环委会部署研究生态环境工作16次,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开展生态环境一线调研督导24次,出台《泗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泗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等文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突出气、煤、车、尘、烧源头治理,提升五控质效。2022年度,泗县PM2.5平均浓度降至37ug/m3,较去年同期(41.2ug/m3)下降10.2%,空气优良天数占比79.2%,圆满完成午秋两季禁烧零火点任务,PM2.5均值排名全市第一。

(二)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突出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出台《石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方案,紧盯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抓落实。2022年,我县6个国考断面较去年同期稳定改善11.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市第一。

(三)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突出土壤和面源污染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强化两公一住用地监管。2022年度全县土壤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土壤环境风险有效防控。

(四)高标准抓好问题整改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环保督察交办和反馈问题,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举一反三,狠抓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各级交办要求于2022年度完成的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整改,其余要求于2023年度完成整改的正在积极推进。

1.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县33件信访问题已全部整改验收销号。

2.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共交办我县信访问题9批次9件,均已完成整改,已验收销号7件,待验收2件;反馈问题6件,已制定整改清单,交办至相关整改责任单位,整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3.安徽省第二批生态环境警示片交办问题1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待销号。

4.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交办问题5件,目前已销号3件,待验收2件。

5.市级生态环境督查交办问题4件,均完成整改销号。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泗县生态环境分局将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谋划项目,有效改善大气、提升水质,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源头治理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五控为抓手,加强扬尘、餐饮油烟综合治理,强化移动源排放整治,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结合皖北地区为长三角大气传输通道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争取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资金,确保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综合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紧盯6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持续开展全县河流污染源排查整治,落实《泗县石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深入抓好全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石龙湖、新汴河、唐河、沱河、石梁河、老濉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考核断面水质预警,积极推进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提升断面水质自动化监测水平,加强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加快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城镇雨污分流和配套管网建设,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三是系统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快黑臭水体整治,强力推进镇村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紧抓处理能力、收集效能、设施标准、管理水平四个提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健全固废危废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固废排查整治工作,巩固大排查成果,严厉打击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倾倒、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等各级交办问题,落实问题排查整改、督查考核工作机制,切实将责任压实到岗、传导到人,加快问题整改进度,系统推进,加强督查,确保按期完成整改销号任务。坚持举一反三,由点带面对全县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彻底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续跟踪监管,巩固整改成果,防止问题回潮反弹。

五是夯实夯牢环境体系建设。坚持预防预警、关口前移理念,强化监测能力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加快推广运用智慧环保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完善大数据管理和运用体系,形成分工、合作、互补、高效的环境监管一张网,充分利用人防+物防+技防,及时消除环境隐患,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