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屏山镇人民政府 > 回应关切
阅读人次:  
【字体:

文化中国行|淮河两岸水韵长泗州戏里传薪火

发表时间:2025-08-07 11:29阅读人次: 信息来源:屏山镇人民政府
【字体:

文化中国行 | 淮河两岸水韵长 泗州戏里传薪火

在淮河之畔的宿州,有一种戏曲以"拉魂"著称——它的唱腔高昂时如洪钟震耳,婉转时似清泉绕梁,民间曾有"听了拉魂腔,忘了娘和妻"的俗语。这便是发源于泗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泗州戏。今年53岁的姚玉友,作为泗州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40多年舞台生涯诠释着这门"拉魂"艺术的魅力。

姚玉友的学戏路始于童年。"小时候赶集,最盼着听大鼓、看大戏。"他笑着说,9岁时因调皮被送到省杂技团练功,后又被省艺校录取,却因想家返回。1987年,他与父亲骑单车赶30多公里路,参加泗州戏剧团招生,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被一眼相中,从此与泗州戏结了缘。

入团后,他师从马方元、吴佳英、许正才等名家,从武戏入门,演过《盗仙草》《打马》等经典剧目,男腔高亢激昂的"拉魂"特质在他身上尤为突出。"男唱腔要像山崩地裂,女唱腔要似春风拂柳",师父的教导他铭记于心。40年间,他从舞台新人成长为台柱,主演的《慈母恨》《泪洒相思地》等传统戏,每到一处便引得观众"哭湿衣襟、掌声雷动"。2002年他获曹禺戏剧节金奖,去年新创剧目《虹桥情》更捧回全国小戏小品大赛"最佳剧目奖",用实力证明了泗州戏的生命力。

泗州戏为何能"拉魂"?姚玉友道出关键:"唱的是泗县方言,讲的是百姓故事。"不同于黄梅戏的婉转平稳,泗州戏的唱腔融入了当地方言的声调,尾音悠长上扬,情感直抵人心。"比如'寒夜孤灯照孤影',用泗县话一唱,老乡们立刻就红了眼眶。"

面对年轻观众流失的挑战,姚玉友也在探索创新。"传统不能丢,但得让年轻人听得懂、喜欢看。"他举例,新创剧目《虹桥情》里,道具"羊"从静态布景变成了会说话的"活角色";《卷席筒》等传统戏则通过舞蹈化、生活化的表演,让情节更贴近当代审美。此外,剧团尝试抖音直播演出、进校园教唱,甚至把戏服妆造设计得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融入红脸蛋、金头饰等时尚造型,同时保留传统韵味。

谈及传承,姚玉友坦言"难,但必须坚持"。目前剧团30余名演员中,50岁以上占多数,青年男演员尤为稀缺。"待遇不高、练功苦,年轻人不愿来。"但他仍抱有希望:"我会尽自己所能教青年演员练唱腔、练翻跟头;现在还和宿州学院、宿州环保工程学校合作,想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从集市里听戏的孩童,到舞台上发光的老将,姚玉友用40年诠释着对泗州戏的热爱。"只要还能唱,我就继续唱20年;退休了,剧团需要我,我还来。"他坚定地说:"泗州戏是泗县的根,是淮河的魂,我得把它守好、传下去。"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淮河两岸水韵长泗州戏里传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