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泗县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泗县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9〕29号)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通知》(宿政办秘〔2019〕48号)精神,切实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按照“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具有泗县特色的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目标。2019年生猪出栏达到70万头,2020年达到100万头,2021年达到150万头,2022年突破200万头。2019年底,全县猪肉供应自给率达100%以上;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自给率达300%以上,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以上。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稳产保供的约束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二、切实稳定当前生猪生产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保护基础产能,统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相关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恢复生产,对在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外引入良种猪的,按每头500元标准给予补贴,补完为止。(牵头单位:县畜牧水产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分工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不再列出)
(二)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稳定预期、稳定信贷、稳定支持,不得对养猪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盲目停贷限贷。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机构要在做好风险评估防控的基础上,简化流程、降低门槛,贴息资金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贷款贴息实施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延长期内,将符合规定的种猪场、规模猪场用于新建、改扩建猪场的建设资金纳入支持范围。自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暂时将能繁母猪保额增加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增加至800元;提高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能繁母猪保险养殖场(户)自缴保费部分,县财政暂时补贴10元/头;育肥猪保险养殖场(户)自缴保费部分,县财政暂时补贴4元/头。(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各金融机构、人财保险泗县支公司、县畜牧水产中心)
(三)落实绿色通道和农机补贴政策。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6月30日前,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做到应补尽补。(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服务中心)
(四)规范禁养区划定与管理。加强禁养区整改调整政策支持,对禁养区内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乡镇政府要优先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评审批,对确需关闭的养殖场(户),给予合理过渡期,严禁采取“一律关停”等简单做法。(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五)做好猪肉市场供应及监管。引导生猪屠宰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密切关注生猪市场和猪肉价格变动情况,在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适时投放猪肉储备。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强猪肉价格监管,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猪及其产品正常生产流通秩序。加快发展投入成本低、生长周期短、见效快、饲料转化率高的肉鸡、肉鸭和蛋鸡生产,大力推行肉牛、肉羊快速育肥,积极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增加猪肉等替代品生产供应。(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压紧压实乡镇(村)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猪产业各环节从业者的防疫主体责任。开展“大清洗、大行动”行动,严格落实疫情监测排查报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生猪运输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切实增强养殖信心。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制度,实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发现生猪异常死亡的,要及时进行检测,对瞒报、迟报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的,从严追责问责。严厉打击随意丢弃和收购、贩卖、屠宰病死猪、故意制造谣言干扰生产和防控等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畜牧水产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
三、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养殖管理水平。落实有关“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新建、改扩建的养猪场(户)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和监管常态化”的标准要求,积极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圈舍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推广普及自动喂料、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装备,引导建设智慧牧场。继续开展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机服务中心、县畜牧水产中心)
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鼓励有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持续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与中小养猪场(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采取多种方式服务中小养猪场(户)。加强对散养农户的指导帮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三种路径,推行种养结合,加快规模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升级,完善畜禽粪肥田间贮存和利用设施。统筹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支持推广有机肥商品化应用。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行生猪死亡保险理赔与无害化处理联结机制,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无害化处理企业可持续运行。(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水产中心、县财政局)
(二)加快推进集中屠宰监管。鼓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建设屠宰加工厂(场),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兼并重组。到2022 年,生猪实行集中定点屠宰,年集中屠宰加工量达100万头以上。(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商务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提档升级。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化、厂区环境整洁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生产经营规范化、检测检验科学化、排放处理无害化”和“两项制度”(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要求,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商务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三)加快实现冷链运输。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加快实现由“运猪”向“运肉”转变。积极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提高生猪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能力。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四)逐步实现冰鲜上市。提高冰鲜畜禽产品市场份额,支持生猪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农贸市场建设冰鲜、冷冻肉产品专卖区。(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一)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统筹做好非洲猪瘟以及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实施“防火墙”工程,支持养殖龙头企业建立3公里防疫圈。(牵头单位:县畜牧水产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
(二)强化疫病检测和动物检疫。支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设施装备,改善兽医实验室疫病检测条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推行政府购买社会化兽医服务。指导督促生产经营主体配备检测设施装备,提升自检能力。(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三)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稳定全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动物防疫执法责任,突出强化动物防疫执法力量。(牵头单位: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四)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费、专项业务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改善动物防疫设施装备条件,解决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等人员工资待遇和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确保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五、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生猪生产是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品。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做好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提高生猪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和调控保障能力,统筹谋划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各项工作,稳定基础产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二)强化用地保障。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安排新增生猪养殖用地。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各乡镇要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对辖区一般耕地进行统筹,扩大生猪养殖用地空间。生猪养殖圈舍、场区内通道及绿化隔离带等生产设施用地,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用地规模,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规定,切实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求。(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三)强化法治保障。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督促养猪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查处生猪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畜牧水产中心)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