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策】美丽乡村入画来
近年来,地处皖北的农业大市宿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施新农村建设。同时,倡导文明新风,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陆续打造出一批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精致化、特色文化景观化、生态旅游规模化,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村庄精品。
“原来村里路是泥巴路,水是压水井里打出来的黄浆水,村里的房子又破又烂。由于村地势低洼,遇到大雨便把路都淹没了,孩子们上学都要蹚着水。如今,村内户户门前不但修通了水泥路,而且装上了路灯,家家还喝上了自来水。”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村民谈起村子里的变化感慨万千。沈圩村坐落在“中国烧鸡之乡”符离镇西南部。自2012年被确定为宿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沈圩村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致富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和始终坚持“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各类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经过实施农村清理工程,中心村面貌已显著改善。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聘请13名卫生保洁员和2名垃圾清运员,购置500个垃圾桶和两辆小型垃圾清运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购买近万个垃圾袋,发放农户家中,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向村民发放倡议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的农户,给予表彰。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先后完成了中心村主、次干道硬化、排水管道建设9.6千米,建成日处理50吨污水处理厂1座,建成水冲公厕4座,建成农民活动广场2处;共拆除危房2000平方、拆除旱厕127座;完成房屋涂白、美化14万平方,建成孝文化、“中国梦”两处宣传长廊、一个高标准创建栏;新增主干道及村庄绿化万余棵;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 村庄建设同步推进。孙窝自然村地势低洼,并且因合徐高速相隔,交通不便,结合土地挂钩置换项目,率先启动了孙窝自然村整村搬迁。工程投资3800万元,建成223套连体别墅、设计抗8级地震。新村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置换建设用地200亩多。现如今,孙窝村民全部乔迁新居。为提高老百姓收入,促进老百姓增收,沈圩村利用当地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该村紧紧围绕着“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抓住建设苗木花卉示范园的契机,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为企业、大户与农户之间搭建平台,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红红火火。目前,发展花卉苗木的土地近8000亩,不就得将来这里即将是花的海洋、苗木的世界。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沈圩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每年春季桃花盛开时,濉河岸上,十里桃花长廊吸引着周边乡镇及大量城区市民前来观赏。就如何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沈圩村有了新的规划。依托优势,彰显特色,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着力于“十里桃花长廊”观光旅游带开发;围绕沈圩古楼、“东林草堂”、“符离晓渡”等历史遗迹,开发民俗文化村;围绕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筹建森林氧吧休闲,餐饮、旅游等产业发展。
“荒山秃岭和尚头,倒流河水到处流。沿岸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涝不保收。”这首描述上世纪90年代安徽萧县白土镇费村情形的打油诗见证的历史再也不复存在。位于萧县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白土镇费村,四面环山,树林葱郁。山上鲜花遍地、奇石满坡;山下果园遍布,瓜果飘香,田园风情浓郁,美如仙境。倒流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水上乐园、水上长廊、水上餐厅等依河而建,形成该市第一个农民公园和独特的倒流河景观带。汉式民居沿河排建,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绿树掩映,简朴雅致;村内,奇石园、采摘园、桃岛园、绿荫广场、东坡雕像等景点随势而建,古朴秀雅,文化和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费村想方设法发展产业经济,以蔬菜、水果大棚等为代表的产业,让村民致富村庄变美。该村实施反季节蔬菜种植,建成31座冬暖型日光温室,走出了以蔬菜大棚产业拉动集体经济增长、带动村民增收的发展之路,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随后,该村整合资金800多万元,按照统一标准,突出汉文化特色,对全村民房进行统一改造,建成了如今的汉式风格村落。2017年起,该村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将村内80%的土地进行流转承包,积极发展葡萄和草莓等产业,已建有140亩葡萄和草莓大棚,同时积极依托皇藏峪、天门寺及倒流河风景区,科学开发旅游产业。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增至18700多元,居全县各村之首。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进一步完善村内设施,倾力推进移风易俗。集体经济该怎么花?普通村民如何受益?费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442”分配模式,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40%用于发展再生产,40%用于村庄基础建设,20%用于村民生产扶持和相关公益支出。目前,该村村民耕种所需良种、农药、化肥等农资都不要自己掏钱,全部由集体免费供应。目前,该村环境优雅,民风淳朴,居民安乐,生活富足,已是国内著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省首批宜居村庄”,并享有“皖北江南”的美誉。近日,该村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未来还将打造商业旅游中心及以西山脚下的奇石园和生态休闲采摘园,形成生态旅游中心。
“当前,我市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各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心同力、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输送源源动力。”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金海介绍说, 2019年6月,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提出要抓好构建宿州乡村振兴新格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开创产业兴旺新局面、打造生态宜居新风貌、推进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拓宽共同富裕新道路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个方面工作。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落实政策】美丽乡村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