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泗县运河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关于《泗县运河街道202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解读
运河街道 2025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新规划解读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时代背景:2025 年是运河街道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城市宜居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及生态健康发展的综合目标,需通过系统性规划明确发展路径。
指导思想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对接泗县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
核心任务依据:紧扣 “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 的核心任务,结合运河街道实际,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统筹推进范畴,为泗县高质量发展提供 “运河力量”。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制定意义
为运河街道 2025 年各项工作提供行动纲领,明确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确保资源集中投入关键领域。
助力破解发展瓶颈,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改善民生福祉,推动街道实现全方位进步。
为泗县 “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 提供坚实支撑,彰显运河街道在区域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总体考虑
坚持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工作,同时聚焦核心目标集中发力。
强化 “政治引领、制度保障”:以党建为统领,通过完善制度、夯实组织基础,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立足 “民生为本、生态优先”: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导向,实现发展与民生、生态的协同推进。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立足街道实际:结合运河街道现有产业基础(10 家规上工业企业、59 家商贸企业等)、社会治理现状(信访积案、安全生产等)、乡村发展条件(网周村、大季村等特色村),开展实地调研,梳理发展优势与短板。
对接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泗县县委、县政府关于经济增长、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部署,确保规划目标与县级任务相衔接。
多方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党工委会、工作例会、社区(村)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企业代表意见,对规划内容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方案。
四、工作目标
(一)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 10.8 亿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18 万元以上,同比增幅保持 8.9% 以上;
59 家商贸企业全年完成零售额 4.8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8% 左右。
(二)社会治理
年度信访总量较上年下降 10% 以上;
安全生产领域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三)民生福祉
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居民基本生活权益防线。
(四)乡村建设
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网周村突破 310 万元,大季村达 65 万元);
深化农村改革,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五)生态保护
加大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力度;
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深化思想理论武装:落实 “第一议题” 学习制度,常态化召开党工委会、工作例会;健全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现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闭环管理。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实施党员轮训全覆盖,全年发展党员 15 名以上,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构建责任落实体系:建立 “党工委 + 党支部 + 党小组 + 党员” 四位一体架构,班子成员定期下沉社区(村)指导工作。
(二)聚焦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稳定经济基本盘:保障 10 家规上工业企业稳定运营(年内不新增),推动 59 家商贸企业完成年度零售额目标。
加速项目建设:推进总投资 1.13 亿元的泗县数字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种苗 11000 万株、花卉 880 万株、蔬菜 1800 吨,带动 230 余人就业。
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企业包保走访制度(干部每月走访不少于 1 次),推广线上政务服务;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2 个。
(三)强化社会治理,保障平安稳定
提升信访效能:传承 “枫桥经验”,深化 “党建 + 信访”“清单 + 闭环” 机制,攻坚桂花苑、第一街历史遗留地块信访积案,规范 12345 “泗事速办” 流程。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清单,加强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建立重大隐患排查台账并销号管理。
推进法治建设:整合党员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加强法治宣传,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乡村振兴
守牢粮食安全:严守 1.2 万亩耕地红线,推动粮食稳产增效,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网周村石龙湖田园综合体建设千亩休闲观光采摘园(重点种植山芋、草莓等);打造大季村 “千亩露天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园”,扩大种植面积 2300 亩。
深化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广 “小田变大田”“大托管” 服务,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大季村、网周村打造成和美乡村示范村。
(五)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建管水平
精细化管理:针对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等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整治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
凝聚共治合力:压实街道、社区、物业等责任,引导居民参与创建,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六)创新基层治理,回应群众需求
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党组织向小区延伸,实现全覆盖,构建街道 — 社区 — 小区三级党群服务体系。
优化网格管理:发挥网格员作用,摸清居民情况,排查化解矛盾;整合多方资源,变 “单打独斗” 为 “协同共治”。
六、创新举措
党建责任架构创新:构建 “党工委 + 党支部 + 党小组 + 党员” 四位一体责任体系,结合党支部联系点制度,推动班子成员下沉一线,实现责任层层传导。
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深化 “党建 + 信访”“清单 + 闭环” 机制,针对性攻坚历史遗留信访积案,提升矛盾化解效率;建立重大事故隐患 “排查 — 台账 — 销号” 全流程管理模式。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推广 “小田变大田”“大托管” 服务,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依托特色产业(如网周村采摘园、大季村有机蔬菜园)实现 “产业 + 乡村” 融合发展。
营商环境服务创新:推行 “干部包保走访 + 线上政务服务” 双模式,动态掌握企业需求并精准帮扶,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简化办事流程。
基层服务体系创新:构建街道 — 社区 — 小区三级党群服务体系,将党组织延伸至小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现服务 “零距离”。
七、落实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资金保障
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街道本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如数字农业产业园、乡村产业项目等)。
(三)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吸纳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专业人才;提升干部队伍素质,通过轮训、实践锻炼等增强履职能力。
(四)考核激励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分解为具体指标,纳入各部门、社区(村)年度考核;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督促整改,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八、政策咨询渠道
咨询部门:为民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0557-7880388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