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城街道办事处2024年第四季度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虹城街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强化责任担当,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和计划安排汇报如下:
(一)坚守初心担使命,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抓实理论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2次;依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党课开讲啦等资源,采取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党的最新政策理论方针和省市县各项部署安排的学习;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问题检视整改。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将重点工作与“五面红旗”争创相结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采集信息完善信用村基础库,根据正负面清单,开展乡风文明评议,确定信用等级,党建引领信用村已实现3村全覆盖;新发展党员12名,完成支部换届19个。三是严守廉洁纪律。利用“三八节”“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契机,深耕特色清廉文化建设;全年集体廉政谈话4次,提醒谈话8人次;处置案件线索6件,立案审查5人次,正在审查1人,党纪处分4人。
(二)争先进位谋突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一是夯实经济基础。2024年虹城街道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18个,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43820万元,工业投资完成609万元;限上商贸31家,限上商贸业销售额累计完成68650万元,其中批发额累计完成49765.9万元;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24061.7万元,同比增长35.9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086万元。二是加快企业培育。拟重点培育商贸业6家,拟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7家。三是深化招商引资。先后赴溧阳、苏州等地招商5次,为县投促中心提供有效线索14条,接待前来考察客户5批。四是推进项目建设。户外帐篷、地铁站台门、山芋深加工重点项目已完成签约,落地建设中;好食得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幸福农机二期、孟陈路建设等**自谋项目申报;充分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启元泰富项目土地征迁完成238.75亩。
(三)开拓创新转思路,集体经济提速换挡
一是发展小饰品经济。成立泗县饰品协会和共创工坊,在村社区建立分公司和“零工驿站”,大力培养饰品经济人,与义乌市企业建立合作,分批派员驻厂学习,开通“泗县-义乌”饰品专线物流,承接大量手工业务,带动周边2000多人增收。 二是做强土特产文章。利用集体用地种植西瓜、金丝绞瓜等农作物,销售收入10万元;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村企联合经营模式,建立特产展示柜,不断丰富“虹城印象”品牌内容,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三是拓展多元化经济。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厂房出租、办公用房出租、光伏发电、大棚果蔬、特产种植、土地发包、农机租赁、充电桩等方式创收。
(四)多措并举提产能,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一是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常态化开展巡查,对苗头性倾向性及时制止;摸排农用机井262眼,清洗84眼、新开7眼;粮食播种面积3.8万亩,总产量达2.8万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500亩,任务完成率213%。二是扩大单一品种种植。已完成千亩方3个,万亩片1个,陈刘村戚圩组和白庙村湖郭组形成了13000亩的万亩片,持续推广淮麦44和皖垦22品种种植。三是推进二轮土地延包。二轮延包涉及三村3224户,纸质摸底核实表完成占比100%,电子版摸底表完成占比100%,村小组会议召开占比100%,第三方数据预处理已完成。
(五)城乡融合促发展,社会治理纵深推进
一是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紧盯短板弱项,集中力量整改,重点打造社区周边小区和背街小巷,焕新城市面貌。二是推进皖美红色物业。成立业委会19个,在没有成立条件的小区成立物管会22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引导社区和物业双向互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余次,街道被评为全市物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三是增强基层治理效能。开展“围楼夜话”“邻里节”“群众议事”活动100余次,收集问题诉求1000多个,解决率达95%,“围楼夜话”做法获《中国社会工作报》刊载宣传,获县委李书记批示表扬,要求各镇街道学习借鉴;在全市“强国复兴有我”文明实践交流活动中,“围楼夜话”项目荣获第一名。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整治沟塘水污染6处,清理河流水域衰草32立方米、垃圾112立方米。
(六)监测帮扶防返贫,乡村振兴迸发活力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2024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细化工作方案,组织业务培训,全面摸清底数,加强分析研判,新纳入监测对象3户9人;辖内企业联合帮扶,食用菌基地、泗水源预制菜、共创工坊等帮助脱贫户就近就业。 二是落实惠民政策。发放资金220批次,其中低保341.12万元,高龄补贴65.94万元,残疾人补贴41.2628万元,种粮补贴313.01万元;申报“雨露计划”资助76人次11.4万元,申报“特色种养”奖补56户次14.712万元, 申请脱贫人口在外务工交通补贴224人次6.24万元;开发长期和临时公益性岗位155个;通过“一自三合”模式发展小额信贷142户,户贷率位居全县第一名,有效解决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时铺中心路项目和孟陈路项目均已完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
(七)全力以赴保民生,公共福祉持续增进
一是精准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完成救助对象认定39户;社区(村)已全部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均达到3万元启动资金要求;动态调整低保,开展低保户全覆盖走访,涉及787户,1257人,低保新增26户40人,清退不符合条件165人。二是关爱特殊人群。为70名精神残疾人发放精神药补,为10户残疾人申请家庭无障碍改造;加强对特困人员的供养和服务,辖区共有特困人员66人,其中集中供养7人,分散供养59人。三是优化民生服务。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荣获“优秀实习单位”荣誉称号,全省通报表扬;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工作,企业注册登记152家,就业总数679人;202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342人,参保率99.31%,位居全县第二名;2025年医保参保27743人,参保率96.95%,暂居全县第五名。
(八)治本攻坚除隐患,社会发展安定有序
一是筑牢安全底线。严格落实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12次,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等方面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场所和设施严格管理和重点检查,检查企业421次,发现安全隐患103起,落实隐患整改97起。二是做好信访维稳。建立信访领导责任制和信访首问负责制,受理信访46件,接访群众87人次,主要领导带案下访18次,定期召开信访专题会议,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信访事项办结率100%。三是强化综治工作。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12起,开展群防群治巡逻3100次,参与人数13000人次;网格员培训12次,通过“网格+调解”模式,化解矛盾纠纷1601起。
(九)凝心聚力展形象,宣传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积极宣传报道。组织辖区信息工作人员集中培训,深入挖掘街道和村、社区工作亮点和特色做法,积极报送大量宣传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新闻媒体稿件采用410篇,其中国家级23篇。二是用好网络载体。积极对接辖区内网络大V,宣传街道及村(社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正能量。三是守牢舆论阵地。整合街道综治工作站资源,形成“信访﹣舆情”综合体,构建由各户﹣议事点﹣村(社区)﹣街道组成舆情监管网络体系,排查化解矛盾隐患12个。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