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泗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 政策法规 > 部门文件
阅读人次:  
【字体:

关于发布2022年泗县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2-04-20 16:14阅读人次: 信息来源:泗县农业农村局
【字体:

泗农〔202265

 

关于发布2022年泗县主要农作物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镇(开发区)农经站、属各单位

为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现根据生产实际,我局遴选确定了2022年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现予推介发布。请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选择适宜品和技术,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泗县农业农村局

                                                   2022420

2022年泗县主要农作物主品种和主推技术

 

一、主品种

(一)小麦品种(8个)

百农207、徐麦35淮麦33、淮麦29皖麦203、安农0711、天益科麦6号、烟农1212

(二)玉米品种(7个)

裕丰303、中科玉505、中玉303、全玉1233、陕科6号、MY73、德单5.

(三)大豆品种 6个)

中黄37、临豆10号、郓豆1号、皖豆33、皖豆37、齐黄34

(四)山芋品种(6个)

商薯19、济薯25、普薯32、烟薯25、济薯26、徐紫8号。

    二、主推技术

(一)小麦科学播种技术

1、精细整地。精细整地是实现科学播种的基础,整地要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深浅一致,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地面平整状况好,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整地作业应选用大中型拖拉机进行,连年旋耕易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的通透性、保肥、保水能力变差,致使根系发育不良,抗旱、抗倒伏能力大大降低,凡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耕层应加深到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深耕后必须旋耕2-3遍,再耙耢34遍,并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凡旋耕播种的地块必须镇压耙实,压碎土块,弥合缝隙,增加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保墒能力。通过精细整地,夯实麦播基础,增强抗灾能力,力争全生育期管理主动。   

2、推广“四适”播种,确保小麦苗匀、苗壮。大力推广适期、适墒、适量和适深的“四适”播种技术,是确保小麦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关健。播种要达到播量准确、布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

1)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防止旺长,减轻冻害与倒伏,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我县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5日—1020日,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25日—115日。要根据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播种期。

2)适量播种。控制播量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播量过大,易导致群体大,个体弱,田间郁敝,病虫加重,小麦易倒伏,从而造成减产。播量与品种特性、种子质量、播期早晚、整地质量、墒情等因素关系密切。在保证整地质量、适期、适墒的前提下,小麦适宜播量为:半冬性品种每亩1012.5公斤;春性品种每亩播量控制12.515公斤。高产田块半冬性品种每亩控制在910公斤。整地质量差或播期较晚或肥力水平较差的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但不宜超过15公斤。

3)适墒播种。适墒下种可确保种子出苗快,出苗齐,根系发达。秋收后,地面裸露,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适耕期短,给精细整地带来困难,一定要强调适墒抢时播种。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过高容易造成烂种,过低容易造成出苗不齐。秋种时若墒情适宜,要在秋收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注意造墒播种。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4)适深播种。小麦适宜的播深在35厘米为宜,土壤墒情好,土壤粘重的,播种可浅些,34厘米,反之,稍深些,45厘米。播种过深往往导致出苗推迟、苗小苗弱、分蘖缺位,麦苗的整齐度、均匀度、健壮度均较差,抗旱抗寒性降低,甚至发生冻害死苗现象。

3、推广宽幅精量播种技术。其优点: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方法是:使用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一是扩大行距,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由于宽幅播种籽粒分散均匀,扩大了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提高了植株的抗寒、抗逆性。二是扩大播幅,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缺点。

(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等一整套的科学施肥方法。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根据土壤化验结果,提出不同施肥配方,推广应用配方肥。同时改变施肥方式,促进施肥方法由撒施向深施、条施、穴施、水肥耦合方向发展,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审或省审的耐密、抗倒、适应性强、熟期适宜、高产潜力大的夏玉米新品种,如隆平206、德单5号、中科玉505、陕科6号、皖玉708、裕丰303、全玉1233、郑原玉432等。

2)精选种子: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大小均匀、适宜单粒精量播种的优质种子,要求种子纯度应不小于98%,种子发芽率应不小于95%,净度应不小于98%,含水量应不大于13%。所选种子应进行种衣剂包衣。

3)秸秆处理:小麦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秸秆留茬高度应不大于15厘米,切碎长度应不大于10厘米,切断长度合格率应不小于95%,抛撒均匀率应不小于80%,漏切率应不大于1.5%

4)播种机选择:选用单粒精播玉米播种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2、播种期

1)播种时间:“春争日、夏争时”。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播种玉米,争取615日前,最迟不能超过620日完成播种。播种时田间相对含水量应为70%75%,若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尽早浇“蒙头水”。

2)播种方式:采用单粒精量播种机免耕贴茬精量播种,行距60 厘米,播深3厘米~5 厘米。要求匀速播种,播种机行走速度应控制在5km/h左右,避免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

3)种植密度:耐密的紧凑型籽粒玉米在一般每亩留苗45005000株,松散的大穗型玉米每亩留苗38004000株,高产田密度可适当提高。

4)种肥:采用带有施肥装置的播种机施用种肥,亩施45%15-15-15)的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加硫酸锌11.5公斤。

氮肥(尿素2025公斤)可于小喇叭口期前后通过机械开沟侧深施至10厘米左右。花粒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补施氮肥。种肥还可使用玉米专用肥或缓控释肥等。种肥要侧深施,与种子分开,防止烧种和烧苗。

3、苗期

1)适时防治病虫草害。播后苗前,结合土壤封闭除草喷洒杀虫杀卵剂,杀灭麦茬上的二点委夜蛾、灰飞虱、蓟马等残留害虫。或在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选用有效成分为烟嘧磺隆、莠去津等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密切注意玉米螟发生和为害动态,加强防治。

2)遇涝及时排水:苗期如遇涝渍天气,应及时排水,防止芽涝。

4、穗期

1)拔除小弱病株:小喇叭口到大喇叭口期之间,应及时拔除小、弱、病株,提高植株整齐度。

2)追施穗肥:同期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在距植株10 cm15厘米利用耘耕施肥机开沟深施,施肥深度应为10 厘米左右。

3)防旱防涝:孕穗至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灌溉,尤其要防止“卡脖旱”。若遭遇渍涝,则及时排水。

4)防治病虫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间,应注意防治玉米螟等玉米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减少后期穗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5、花粒期

1)施花粒肥:花后1520天,可酌情亩增施尿素810公斤,要结合浇水或降雨前追施,以提高肥效。

2)防旱及高温热害:玉米开花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灌溉补墒,以增强玉米抗高温能力,防止“卡脖子旱”及高温热害。还可采取根外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如芸苔素内酯、庄福星、旱地龙等,并加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植株对高温的抗性,降低水分消耗、增强根系吸收活力,促进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有效缓解高温干旱的危害。在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时如仍是高温天气,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6、坚持完熟收获,确保高产优质。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和乳线分布情况适期晚收,改变过去“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为“苞叶干枯、黑层形成、乳线消失”收获。收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青贮玉米最适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以籽粒乳线位置作为判别标准,乳线处于1/21/3时收获,收获后及时进行青贮。

(四)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脱毒甘薯指的是经过脱毒技术处理后得到的,并经过严格的病毒技术检测确认不带有某种或某些病毒的甘薯以及其在无蚜虫无病原土壤上繁育的后代。 脱毒薯不改变品种特性,其与相同品种普通薯相比,具有萌芽性好,长势旺、结薯早、膨大快、产量高的特点,现将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择优良品种。根据甘薯的栽培目的和用途,选择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加工型的宜选用出粉率高的商薯19、济薯26等脱毒品种;鲜食型的宜选用含糖量较高的烟薯25、普薯32、龙薯9号等脱毒品种。

2、加深耕层,精细整地。脱毒甘薯抗旱耐旱能力强,长势较旺,土壤宜深耕至2530厘米,春茬地最好在冬前进行深耕冻垡,冬后耙平,要耕透耙透,做到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夏薯宜在前作收获后,待土壤墒情适宜时使用甘薯起垄机一次性完成深耕和起垄。

3、机械起垄,合理密植。甘薯属块根作物,应采取起垄种植。当前最适合我县整地做垄的方式就是使用甘薯起垄机做垄,采用深沟高垄单行栽植,一般垄宽90100厘米,垄高4045厘米,春薯栽插株距1720厘米,栽插密度每亩35004000株。夏薯栽插株距1517厘米,栽插密度每亩40004500株。

4、配方施肥。脱毒甘薯生长势强,对氮肥比较敏感,应注意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选用优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减少和替代传统化学肥料,以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我县一般每亩底施含量三个15的氮磷钾复合肥4550公斤,或尿素12.515公斤,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因甘薯是忌氯作物,不宜施用氯化钾型复合肥,以防止造成甘薯品质下降。有机肥在起垄前撒施,化肥在起垄时集中条施。

5、适时早栽。春薯在土壤墒情适宜时,可适时早栽,时间在420日左右,待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7℃以上,气温稳定通过18-20℃以上为宜。要带水栽插,时间最好选在“冷尾暖头”时进行。适期早栽可充分利用光能,延长生长时间,实现增产增收。对于夏薯,应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整地起垄,抢时早栽,要力争在6月底,7月初栽完。栽插前要浸苗防病虫,一般用50%甲基托布津和20%阿维·辛硫磷混合液浸苗下部610厘米,时间约10分钟,随浸随栽插,对于防治茎线虫病、黑斑病和地下害虫都有良好效果。栽植方法上要做到浅栽、斜插,不要直插。苗长约2030厘米,栽植深度56厘米,埋土节数约为34节,这样能保证结薯条件基本一致,结薯多而均匀,易获得高产。

6、加强田间管理。(1)及时查苗补苗。为确保全苗,栽后45天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及时采壮苗补苗。(2)浇缓苗水,施促苗肥。栽苗后,如遇干旱,及时浇一次缓苗水,有利于成活和齐苗。结合浇水追施苗肥,同时要兼顾小株多追,中株少追,大株不追,以促苗期长势一致,平衡增产。(3)早中耕,勤中耕。在封垄前锄地23遍,以灭杂草,防旱保墒,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及块根形成和膨大。(4)防止中期徒长。首先采取提蔓不翻蔓的措施,控制茎蔓徒长;对土地肥沃、茎叶旺长地块,可结合拔草提蔓2次,但8月底后要停止提蔓。其次开展化学调控,每亩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40公斤喷施,对疯长田,可增加用量和化控次数。同时要应用好甘薯膨大素进行叶面喷施,每亩用10克膨大素,兑水20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以增强茎、叶光合作用,夺取甘薯高产。(5)防早衰。对后期脱肥田块要进行叶面喷肥,一般每亩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5公斤,7天后再喷一次,缺氮田块可在溶液中加入0.5公斤尿素喷施。(6)防治病虫害。坚持达标防治和适时适量用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绿色防控水平,切实减少生物灾害损失。苗期应及时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结合中耕用40%辛硫磷乳剂2公斤,拌细干土20公斤均匀撒施,可触杀土内或土表地下害虫,甘薯生长中期,可用菊酯类药物防治食叶害虫。

7、适时收获

甘薯的块根是无性营养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标准和收获期,但收获的早晚对甘薯产量、贮藏、加工利用都有密切关系,收获过早会降低产量,收获过晚会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当气温下降到15℃时,薯块增重就不明显了,此时即可收获,我县甘薯一般在霜降前后到10月底收获为宜。

 8、及时更换品种

脱毒甘薯在大田种植23年后,即受病毒感染而与普通甘薯而无异,应及时更换新的脱毒良种。

(五)夏大豆免耕覆秸高产栽培技术

其核心内容为“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即一次作业完成“侧向抛秸、侧深施肥、精量播种、覆土镇压、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无须灭茬,省去旋耕、间苗等环节,大幅度减少人力、物力与机械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播后田间均匀覆盖麦秸,土壤雨后不板结,保墒能力得到提高,大豆出苗整齐,均匀、生长茁壮。该技术在解决小麦秸秆禁烧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大豆免耕精量播种,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技术要点:

1、选种。选用高产、优质、耐除草剂大豆品种,如齐黄34、临豆10号、皖豆28、中黄37、皖豆33、皖豆37等。精选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亩留苗1.61.8万株,百粒重20克发芽率正常的种子,亩播量5-6公斤。

2、适期早播。麦收后抓紧抢种,一般6月上中旬为播种适期,宜早不宜晚,墒不足可浇水造墒播种。

3、采用适宜的播种方式和方法。采用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在不对麦秸、麦茬进行处理的前提下,直接进行播种。播种机前部为一个横向拨草装置,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前行的过程中,将播种带上的全部秸秆和部分麦茬横向向左边拨出,紧接着进行侧深施肥和精量播种;等播种机回头播种下一行时,将拨出的秸秆均匀地覆盖在已经播种完毕的播种带上。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覆秸一次完成。一般行距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

4、施肥:播种时亩施45%的三元复合肥15公斤或磷酸二铵15公斤另加氯化钾10公斤。也可在分枝期结合中耕培土施肥。花荚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硼酸100克加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5、杂草控制:一是播种后出苗前用都尔、乙草胺等化学除草剂封闭土表。二是出苗后用高效盖草能(禾本科杂草)、虎威(阔叶杂草)进行防治。

6、注意对蛴螬的防治。秸秆还田以后,蛴螬发生危害有加重的趋势。播前亩用100-150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六)夏玉米绿色抗逆生产技术

1、抗逆稳产品种选择与应用技术。通过多点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耐密、抗逆、稳产、丰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播机收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如MY73、陕科6号、中玉303、农大372、裕丰303、全玉1233等。

2、玉米精量机直播壮苗一体化技术。通过带状清理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技术解决小麦秸秆成堆难题。选用具有主动防堵功能,集播种、施肥、开沟、覆土、镇压于一体的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按农艺要求的播量、行距、株距、深度等进行板茬直播,抢时抢墒播种,实现一播全苗。

3、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智能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将无人机飞防与热雾防治技术融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统防统治”的原则,根据病虫害测报情况及品种抗病特征特性,科学选定防治对象,根据防治对象选用适宜药剂,杀虫剂、杀菌剂优先选用内吸性药剂。每亩沉降剂用量20毫升,药剂用量按照使用说明标准添加,加水稀释至600毫升。飞行高度为作物冠层上方1.82.2米、飞行速度22.5/秒,亩喷液量600800毫升。

4、玉米主要灾害防御与修复栽培技术。在玉米7叶期喷施浓度为5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防止玉米倒伏发生;涝渍灾害发生后应及时通过排水措施降低土壤含水量并喷施浓度为1/升谷胱甘肽+10毫克/升的6-苄基腺嘌呤溶液增加玉米抗涝渍能力,喷施用量为450/公顷。高温热害时,可以用木棍敲打雄穗或用无人机对雄穗进行扰动辅助散粉,有灌溉条件的可以进行6厘米水层灌溉。

5、玉米完熟籽粒机收烘干提质增效技术。明确籽粒乳线消失、黑粉层出现作为完熟收获标准,选用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改“摘穗收获、脱粒、秸秆还田”三次作业为一次,实现籽粒完熟收获灭茬一体化。通过配套批式烘干储藏,有效降低籽粒霉变率,积极与相关种业和饲料生产企业合作,提高玉米籽粒就地转化率,建立“完熟籽粒机收+烘干贮藏+企业直销”的安全饲料玉米生产经营模式。

注意事项

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

1、播种环节。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晴天播种,或根据田间旱情,播后适时进行灌溉,保障苗期的均匀度、整齐度、饱满度。

2、植保环节。避免高温天和雨天作业,风力在3级以下,作业操作点应选在上风口且应设置安全隔离带。作业时应要远离高压线和电线杆,保持匀速直线飞行,防止漏喷重喷。

3、籽粒收获环节。选用集“摘穗、脱粒、秸秆还田”等功能与一体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玉米完熟后1015天或全株变黄、籽粒含水量≤28%时进行籽粒直收。

(七)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持续控害技术

1、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应用抗(耐)性较强的品种。压缩高感品种面积,全面提升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同时,兼顾选择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减少菌源。推进机械深翻。通过土壤深翻把秸秆掩埋在20厘米以下土层,辅以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速度,恶化病虫害生存环境,压低赤霉病菌等病虫基数,减轻赤霉病等重发潜在风险。

3、 阻侵染。(1)推广健身栽培。适期适墒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适期早播,减轻病菌后期侵染。合理运筹肥水,实行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抵抗能力。(2)实施种子处理。大力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使用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4、控为害。(1)开展药剂防治。推荐药剂:赤霉病防治药剂须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等特性。推荐选择药剂要综合考虑对赤霉病的病害防效好和控毒效果强,以及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推荐方法:加强监测预警,坚持适期药剂预防;加强分区治理,坚持减量控害。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防治,药量要足,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防治。植保无人机防治赤霉病,推荐亩用水量为1.01.5升,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2.2米,飞行速度小于6/秒。要利用飞防平台开展作业质量监管,保证防治效果。新型植保无人飞机适度调整参数,确保作物冠层雾滴覆盖密度不低于15个。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进行扫边防治;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2)加强烘干处理。适时收获成熟小麦,及时晾晒烘干。

5、注意事项。根据小麦赤霉病和穗期其他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技术方案。植保无人飞机作业时段避开雨天及睛天中的高温时段,风力应在3级以下。作业前要充分考察作业区域养殖业及种植作物,应设置安全隔离带。植保无人机作业航线应与风向保持平衡,以免侧风影响产生飘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