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部门资讯

泗县持续深化医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国鸿 发布日期:2024-10-08 16:41:00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阅读次数:
【字体:

近年来,泗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抓手和盘活壮大县域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抢抓长三角健康一体化机遇,加强医联(共)体深度合作,“上接天线”,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开展合作,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下延触角”,全力整合县域优势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深化改革赋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分别获批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中医院和二级妇幼保健院。泗县深化医改成效显著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2021年被确定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2022年被确定为全省医防融合试点县,泗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获省级示范;2023年被确定为全省“两病一体化”试点县。

强体系、强硬件、强服务,凝聚深化医改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县委县政府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出台《泗县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动计划》《泗县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泗县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着力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深改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推进全县卫生健康工作高效落实。

强化硬件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县委县政府切实扛稳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从2015年起,多渠道整合资金21.5亿元,实施“交钥匙”工程,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整体提升,全面改善县域医疗条件。县人民医院新院、中医院新院、妇幼保健院新院、新疾控中心投入使用,改造或新建镇卫生院18家,对88个村卫生室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对其余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县镇村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县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提升服务能级,优化就医体验。实施县域医疗机构“136”工程。“1”就是建设高质量的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3”就是经过3年努力,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6”即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6S”管理,全面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医院素养。在全县持续开展“转变服务态度、改善医疗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就医环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推进“有事找院长”“有事找科主任”制度落实,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诊室环境卫生等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抓借力、抓考核、抓帮扶,筑牢县域医疗基石

“借梯上楼”,以医联体合作为抓手,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水平。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与国内三甲医院开展托管式合作,县人民医院与北京航空总医院和安徽省儿童医院、县中医院与省中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和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联体合作共建。县人民医院建成口腔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特色专科,新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外科创伤中心,开展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医学美容科等7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县中医院重点建设康复理疗、治未病科、中医妇科等,县妇幼保健院重点建设生殖健康科和妇产科,其中南京市儿童医院支持县中医院儿科发展,填补了泗县儿童重症救治、生长发育以及康复等学科短板。目前,全县有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病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8个。通过借力发展,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收入达35%以上,三四级手术占比50%以上,县级医院诊治的病种从180种增加到210种,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63%。2023年,全县跨省异地就医比例同比下降5.35个百分点。

“考核增压”,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建立“月考核、月调度、月奖惩”制度,将医改工作重点指标纳入考核调度,围绕县域内就诊率、跨省异地就诊率、基层诊疗量、上下转诊量、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慢病管理等医共体成效核心指标开展监测考核。在考核调度下,医共体牵头医院主动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内生发展动力得到激活。2023年,牵头医院下派帮扶医生65人,开展外科手术655例,诊疗24540人次,大型义诊22次、村级卫生室巡诊25次,打造放心“家门口”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和县域内就诊率,同比分别提升5.1、3.4个百分点;5家卫生院获批二级综合医院,8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重点帮扶”,以院科共建为抓手,均衡基层医疗资源布局。县卫健、医保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异地就医群众健康随访机制,通过对县域内参保人员外地就诊流向及病种分析,加大对省县交界和医疗能力薄弱镇卫生院的帮扶力度。县级医院对该类卫生院实施“一院一策”帮扶,根据当地群众外转率高及就医需求大的病种,分别选派内、外、妇、儿、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到基层医院开展多科室合作共建。通过援助设备、科室共建、专家坐诊、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等形式,持续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帮扶,县人民医院重点扶持镇卫生院的外科、妇产科等特色专科建设,县中医院重点扶持镇卫生院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及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院科合作”,促进医疗资源共融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

重创新、重品牌、重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推进基层工作创新。2024年,在屏山镇卫生院开展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卒中防治站、胸痛救治单元)和村卫生室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哨点(卒中、胸痛防治哨点)建设试点。截至目前,该镇共筛查高血压患者1273人,筛查糖尿病患者515人,开展颈动脉彩超筛查1809人。其中筛查出中风险人群604人,高风险人群68人。建设全县“心电一张网”,建立信息互通的心电智慧诊断和管理平台,实现心电危急的及时预警和提早救治,极大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抢救时间,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致死率,提高了基层胸痛、卒中救治能力。2025年,泗县基层心脑血管疾病救治单元、防治站点一体化疾病防治网络将在县域内全面推开。

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县中医院以中医诊疗为中心、康复和养老为两翼,镇卫生院以建设中医特色专科为着力点,各镇重点打造1—2个中医药服务示范村的县域内中医药三级网络服务模式。全县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中医馆,17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至少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中医药服务实现乡村全覆盖。2023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9.32%,基层4类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为37.23%。

加强急救与“两病”管理。成立县“120”指挥调度中心,构建了“1+1+7+N”急救体系,即以县人民医院为急救中心(“1”)、县中医院为急救分中心(“1”)、能力较强的7个镇卫生院设急救站(“7”)、其余镇卫生院分别设立急救点(“N”),所有急救站纳入“120”急救中心统一管理调度,在30分钟内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2023年,全县共出车9000余次,平均派车时间1分钟之内。实施“两病”一体化管理。全县组建472名县乡村“两病”一体化管理团队,3家卫生院建设规范化“两病”一体化门诊。

引人才、重激励、强队伍,增强县域医疗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招引优秀人才。制定《泗县卫生健康人才和专科建设意见》《关于促进城乡卫生人才双向流动的实施意见》《泗县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简化程序、拓宽渠道,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院校招录、公开招考等方式,畅通引进人才绿色通道。鼓励镇卫生院高薪聘用高年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全县共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9人,柔性引进35人,2024年,县医院、中医院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2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2人,均已到岗。

坚持多措并举,优化用人环境。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和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在职人员提升学历或职称,取得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回本单位工作的,分别给予0.5万—2万元奖励,晋升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人员,分别奖励0.3万—8万元。同时,全面落实薪酬分配制度,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后的60%—80%用于人员绩效奖励。对引进的优秀人才,按规定落实工作补贴、生活补贴等政策,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加大聚集力度,壮大医疗队伍。利用医联体合作机遇,柔性引进北京航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知名专家在泗县人民医院设立“名医工作室”定期坐诊,帮助医院培养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带头人。加快融入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发展,2024年安排20名医护人员到杭州市滨江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县人民医院与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学、见习实习、专业建设、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建立县域城乡卫生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县级医院新引进人才须到镇卫生院下沉锻炼不低于1年,镇卫生院人员可通过公开遴选考调至县级医院。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泗县持续深化医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