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农家书屋”绽光彩 乡村治理“天地宽”
今年以来,泗县积极构筑农家书屋精神文化空间,打造书香四溢的“精神充电站”,通过“小阵地”蓄积“大动能”,有效丰富广大群众精神世界、助力文明乡风建设,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融合共建 空间功能多元化
泗县建立“县级指导+镇域统筹+集体支持+社会援助”四级共建体系,县委宣传部、县政协、县文旅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下沉一线,对农家书屋功能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指导。在各镇自主统筹下,各村结合地方文化禀赋、公共空间实际、集体经济状况等情况,因地制宜自主完善功能设施和物资采备。
此外,通过连接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进一步强化资源保障“硬支撑”,为农家书屋提供更多个性化支持、拓宽了功能边界,实现“书屋+”跨领域融合。来自南京审计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团队,将农家书屋作为暑期实践活动阵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图书分享、农技科普、托幼课堂等服务,通过“书屋+人才”,为农村生产生活注入源头活水。
黄圩镇开启“书屋+互联网”模式,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空间局限,村民扫码登录“超星图书馆”即可享受海量云端书籍阅览。瓦坊镇王集村推行“书屋+劳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联合当地农耕文化馆,打造集“读、讲、做、悟”于一体的“田园书屋”,累计接待学生逾500人次,开展以“走进田园·感知农耕”主题的研学活动10余场,学生们在读书和劳动中感悟厚重的农耕文化,绘就“书香与谷香共融”的乡村文化图景。
效益发挥 精神文明生态化
七夕将至,泗县丁湖镇春韩村农家书屋里,浪漫美好的氛围提前到来,该镇畅享文艺宣讲队的志愿者为村民们献上“七夕·传统文化知识”快板和戏曲名段《天仙配》等传统节目,同时宣讲移风易俗政策,村民们在沉浸式体验七夕佳节文化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明婚嫁、彩礼减负等现代观念的理解。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会客厅”,让浓郁书香融入了乡村精神文明,以全域化分布态势,构筑起乡村文化新生态。在这里汇集了乡村热爱读书的书友和渴望知识的学子,让群众有了朴实而高级的精神场所。一周七天“不打烊”的开放服务不仅方便群众汲取精神养料,更向社会传递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正能量”。不仅如此,小小的农家书屋,在许多行政村成为“文艺+政策”宣讲的主阵地、倡导移风易俗的“小舞台”,召开“板凳会”等群众议事活动的“小平台”,各类文化惠民和议事活动的轮番举办,让书屋氛围“活起来”,共治活力“聚起来”。
适老宜幼 为民服务便利化
“这个心形图案代表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小太阳代表生活充满阳光。”小朋友张佳乐开心地说道。近日,在草庙镇草庙村农家书屋,一场“童心手作 妙‘布’可言”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和动手能力,定格亲子交流的温馨时刻。在泗县开诚心理服务中心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们围坐一起,巧手裁剪编织“不纺布包”,用一针一线缝牢“爱的陪伴”。
泗县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关爱老幼群体的“暖民心”工程,一方面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文化汲取与交友谈心的场所,成为老年人走出家门口、离开棋牌桌的另一个好去处。另一方面也助力农村孩子享有均等学习资源,成为农村孩子们托管与成长的“校外课堂”。
暑假以来,全县农村地区借助大学生“三下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托管教育活动,从“红色故事分享”到“手工DIY制作”,从“亲子关系辅导”到“音体美兴趣培养”,农家书屋充满了童年欢乐,成为孩子们畅游知识海洋、感受爱心滋养、放飞天真童梦的乐园。作为惠民工程桥梁,农家书屋联通千家,温暖群众心房。(通讯员 徐宝同)(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