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虹城街道:打造基层治理新品牌,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近年来,泗县虹城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成功打造了“围楼夜话”议事平台与“虹帮办”协同机制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品牌,有效破解了一系列治理难题,显著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一站一厅”治理新阵地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虹城街道集思广益、精准施策,在石梁景苑小区精心打造了“虹帮办”暖心驿站。该驿站不仅环境温馨、设施齐全,更成为集信息咨询、业务代办、便民服务、应急救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站,实现了服务阵地的实体化和功能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便利。在“围楼夜话”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虹城街道将其引入室内,形成“围楼夜话”议事厅,将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力量整合于此,会同群众围绕小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及居民关心的热点议题,进行民主协商、共议良策,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的协商共治新格局。
汇聚志愿力量,构建“虹帮办”邻里互助圈
在“围楼夜话”过程中,街道发现许多居民反映的复杂问题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单靠社区或物业难以有效解决。为此,虹城街道强化统筹协调,积极“借力”“聚力”,顺势孕育了“虹帮办”协同平台,成立了“虹帮办”志愿服务队。整合了街道、社区、物业、帮办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专业人员+志愿骨干”的服务梯队。其中,街道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工作者承担一线需求收集,物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帮办单位提供特色资源。队伍面向全体业主,重点关注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代买代办、设施维修、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就业培训、金融服务等精准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如今,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小区温暖的传递者,他们活跃在小区各个角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成为了居民身边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有效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深耕文化沃土,营造“孝老爱亲”和谐新风尚
街道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致力于提升社区文化软环境。在石梁景苑小区,精心布置了以“家庭和睦、孝老爱亲”为主题的文化长廊。长廊内容丰富多彩,既公示了小区内的“和美家庭”先进代表、文明创建监督员及党支部、业委会成员,也展示了小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剪影,推出“新二十四孝”道德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长廊前的小广场配套设计了色彩鲜艳的喷漆地贴游戏(如二十四节气、趣味迷宫等),使该区域成为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新地标,有效促进家风、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
丰富活动载体,构建和谐温暖的社区共同体
街道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以活动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聚焦“一老”,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登门服务(理发、义诊、晒被等)活动,精准服务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实际困难。围绕“一小”,打造“虹小帽”活动品牌,以儿童为纽带,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孩子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意识,同步开展“关爱虹城学子”移动书箱等活动,带动整个家庭关注并融入社区建设。还深度利用传统节日契机,如“七夕”宣传好家风、“清明”倡导移风易俗,持续举办“邻里节”等品牌活动,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区融合,将基层治理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共同构建相识、相知、相助、相和的温暖社区共同体。
虹城街道通过夯实阵地、建强队伍、培育文化、丰富活动等系列组合拳,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充实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激发社区全域活力。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围楼夜话+虹帮办”机制,擦亮“红色物业”品牌、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打造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虹城样板”!(通讯员 吴辉 顾梦琦/文 刘慧/图)(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