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泗县大路口镇河平村:用好“四心四解”工作法,打造“河平善治”新样板
近年来,泗县大路口镇河平村在基层治理中,创新运用“四心四解”工作法,以消除社会矛盾隐患,化解重大疑难问题为抓手,以为民纾困解难、服务发展振兴为着力点,推动乡村面貌整体转变,彻底改变过去矛盾纠纷不断、村容村貌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用完美“蝶变”诠释“河平善治”。
真心解忧 巩固前端防线
去年夏收抗旱期间,村内王庄组片区群众频繁反映用水困难、抗旱压力较大,该村党总支书记接到诉求后高度重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坚持每天利用茶余饭后时间,挨家挨户与群众交谈,安抚群众情绪。在与村“两委”成员充分研讨基础上,结合王庄组片区群众用水需求,联系施工方增加石梁河翻水灌溉设施,帮助群众渡过抗旱难关。
近年来,该村积极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靠前服务、倾听民声作为检验工作态度的“试金石”,深入对接群众诉求、真心实意为民解忧。网格排查询民意。通过划分8个大网格、75个小网格,织牢纠纷排查化解网,形成网格化大排查格局。针对村内重大项目建设、群体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难点,通过组织村“两委”、网格员、乡贤五老等上门入户了解情况、询问意见、征集想法,第一时间做好维稳承诺和情绪疏导工作。全勤听事固防线。绘制“包村干部+党总支书记+包片干部+网格员”四级网格作战示意图,明确包保人员、相关职责、联系方式,通过公开上墙、微信群进行公示,畅通干群联系渠道。依托村综治中心,建立网格听事日制度,安排村“两委”、后备干部双休、节假日轮值坐班,及时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或跟进反馈,筑牢基层第一道防线。书记服务“不打烊”。该村党总支书记切实承担信访维稳第一责任人职责,让“有事找书记”成为常态,通过全天坐班,24小时不关机,确保群众反馈事项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力求问题“不过夜”,诉求“马上办”。
用心解题 化解历史疑难
此前,该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包工头,以拖欠10年前尾欠购房款为由,将该村32户村民告上法庭,另有100余户村民面临诉讼风险,开庭前村民们群情激愤,要联合向原告讨要说法。为避免事件恶化,包村干部第一时间入户走访调查原因,安抚村民情绪。经排查得知,该笔购房尾款实际为房屋质量保证金,因当时部分扫尾工程未完工,开发商出售房屋后并未向村民收取,且近些年部分房屋还存在渗水现象。在弄清事件原委后,包村干部当即向村民作出妥善解决的承诺,并与村内乡贤、“法律顾问”积极商讨对策,安排调解员及时向法庭说明情况,并与原告进行多轮协商、据理力争,最终成功劝说原告撤诉,将历史纠纷化解于诉前。
该村存在历史性、群体性、资金性等诸多疑难问题,线索复杂,账目繁多,化解难度较大。该村包村干部和党总支书记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和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将化解疑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带领“两委”成员集中攻坚,用心解题,交好群众答卷。细致分析问题。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施工款项纠纷、历史债务纠纷、涉众农地纠纷等,认真倾听事件始末缘由,弄清来龙去脉,找准关键点、对症下药。耐心跟进问题。对于群众来访过程中,带有的负面情绪和过激行为,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耐心做好安抚控稳、情绪疏导工作,通过承诺保证,给群众吃下“定心丸”。联合化解问题。积极联合乡贤、“法律顾问”等基层治理力量,或联系相关部门会商研判,按照“一事一议”“一案一策”原则形成化解方案,通过与责任方见面调解、反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将纠纷化解于诉前、消除在萌芽状态。
公心解气 筑牢群众基础
日前,该村田邓组村民邓某来到村综治中心反映其与田某间的土地纠纷。据了解,两家曾在1995年分户时划分过承包地块,但最近邓某提出要趁着土地承包权到期,在二轮延包调整中,按家庭人口与田某重新分地,遭到田某拒绝,导致邓某愤愤不平,两家关系紧张。村工作人员及时联系了司法所、农经站人员,结合土地权属性质和二轮土地延包所涉及的法律政策进行耐心解释,明确告知邓某提出的分地要求不属于二轮土地延包调整范畴,同时从血缘亲情、邻里关系的角度出发,劝说两家缓和关系、和睦相处,最终打消了邓某重新分地的想法,两家人在工作人员见证下重归于好。
该村始终把公平公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原则,做到过程让群众信服,结果让群众认可,消除群众心中的怨气不平,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威望,巩固调解工作的群众基础。据实明事。在调解工作中,注重听取多方说法,澄清事实真相,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明确矛盾双方责任,避免偏听偏信和主观误判。依法说事。对于涉法涉诉类的纠纷事件,邀请“一村一警”“法律顾问”等基层司法力量参与调解。积极开展普法宣传,通过建设法治长廊,开展“普法进万家”“法治宣传月”等活动,营造崇法向善社会氛围,用法治标尺量好田间地头事。依理裁事。对待农村易发多发的土地边界、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注重从法律法规、传统美德、公序良俗、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之以善,做到以理服人、以心感人、以德化人。
暖心解困 助力发展振兴
“冬桃”是该村独有的特色农产品,每年10月20日之后采摘成熟,因为成熟季节晚、上市时间慢,很少有人知晓。这两年该村“两委”在考察村内小规模种植的基础上,为农户出谋划策,指导农户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宣传销售,实现现采现卖、当季售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也为扩大种植规模扩展市场空间。“发展才是硬道理,村民腰包不鼓,就容易把精力放在蝇头小利和琐事纠纷上,治理工作不仅要化解信访和矛盾纠纷,更要服务民生与保障发展,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近年来,该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党总支带领下,围绕为民纾困解难、解决发展问题,务实一系列暖心惠民、乡村建设、产业帮扶举措,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聚焦群众需求。针对村内农机无序停放、挤占道路,影响村民出行和村容村貌的问题,村“两委”在充分征询群众意见基础上,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开辟闲置空地作为专门停放点,并安装监控探头等安全设备,既畅通村庄道路,又提升了环境整洁度,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感。聚焦乡风文明。积极修缮乡村文化广场,增加健身器械、文化舞台、亮化绿化、法治长廊等基础设施,改变以往村民缺少文化娱乐、活动场地简陋的情况,将3000平方的文化广场打造为乡村名片,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文娱汇演、节日活动等,丰富村内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移风易俗。聚焦产业发展。该村积极培育草莓、山芋、冬桃等特色农产品,作为产业经济增长点,密切关注农户产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及时出谋划策、做好帮扶。通过帮助修建道路、灌溉、排水等生产设施,助推大棚草莓种植规模扩展至上千亩,带动200余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8万元,有效推动产业富农,营造团结一致谋发展氛围,构建向善和谐新村貌。
“河平村‘由乱到治’的背后是党员干部履职作为、用心用情,具体表现为运用‘四心四解’化解信访矛盾、贴心为民服务,筑牢了党群关系基础,促进了人心和谐向善,凝聚了干事创业力量,推动了乡村振兴、村貌转变。”泗县大路口镇党委书记杨振洲表示。(通讯员 徐宝同)(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