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媒体资讯

《安徽日报》 泗县大庄镇巧用“书记解纷”破题基层治理——干部蹲田头 现场化干戈

作者:朱修宝 徐宝同 发布日期:2025-08-25 10:25:45 信息来源: 安徽日报 阅读次数:
【字体:

8月19日,《安徽日报农村版》8版专题报道了大庄镇创新推行的"书记解纷"机制——这个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传统文化智慧有机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正通过镇村干部沾满泥土的脚步,把矛盾化解在田埂上,让和谐扎根在群众心间。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村头的树梢,泗县大庄镇朝阳村书记郭伟成已踩着露水走进田间。连日来,大庄镇以“书记解纷”机制为抓手,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务实精神与“六尺巷”的谦让智慧融入基层治理日常,镇村干部带着泥土气息的脚步,踏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让民心聚在基层。

田埂间的“调解课”

“火车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在乡村流传的俗语,在朝阳村有了鲜活注解。土地纠纷最是磨人,邻里间往往因半亩地、一道沟争执不休。郭伟成处理这类纠纷有个习惯,不坐在办公室听陈述,必须拉着当事人到田间地头,对着地块实景说事儿。

上个月,两户村民因灌溉水渠闹了矛盾,一方觉得对方截流影响自家浇地,另一方则称水渠本就归自家管护。郭伟成带着“两委”干部赶到现场,蹲在田埂上翻看村里的老台账,指着台账上“共用渠优先保灌溉”的记录耐心解释:“咱种地靠天也靠邻里,这水渠通了,两家地都能浇透,堵着水渠,伤了和气也误了农时。”说着便带头拿起铁锹扒开土坝,“两委”成员们跟着动手,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人也加入进来。

这样的场景在朝阳村很常见。树荫下的石凳、屋檐下的台阶,都是郭伟成的“调解室”。他总说:“村民的道理藏在家长里短里,得坐下来听他们把苦水倒完,再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慢慢劝。”如今村民们常念叨:“谁面子不给也得给书记面子”,这朴素的认可里,是对干部真心办事的信赖。

工地上的“定心丸”

新刘村书记彭冬梅的身影,最近常出现在刘集庄的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工地上。今年启动的污水管网铺设、道路提升、汪溏清淤等工程,涉及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施工中难免有磕碰。

有次施工队铺设管网时,不小心损坏了村民刘某家的小菜园,户主当即拦停了施工机械。彭冬梅接到消息后,十分钟就赶到现场。她先查看菜园受损情况,又向施工方了解施工规范,随后拉着双方在工地旁的树荫下沟通:“师傅们施工要仔细,这菜园是老百姓的‘菜篮子’,碰坏了肯定心疼;咱村民也多担待,项目建成后污水排得畅、道路走得顺,长远看是好事。”她当场协调施工方按市场价赔偿,又叮嘱施工队后续作业时在村民菜地周边做好防护。

为了让项目推进更顺畅,彭冬梅在工地旁设了个“议事角”,每天收工后都来坐半小时,听村民提意见,跟施工方沟通,了解需求。有村民反映施工噪音影响中午休息,她就和施工方约定午休时间停工;有人担心道路拓宽占了宅基地,她带着图纸逐户讲解规划细节。村民们说:“书记来了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这底气里,是对干部担当作为的认可。

街巷里的“新风气”

如今在大庄镇的村庄街巷里,“有事找书记”成了村民们自然的选择。这是一种治理默契的体现——当书记们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调解会开在村口巷尾,当“以和为贵”的道理融入每一次沟通,矛盾便少了滋生的土壤。

“书记解纷”解的是具体纠纷,更聚的是民心人气。在朝阳村,邻里间主动谦让地界的多了;在新刘村,村民帮施工队协调场地的暖心事常发生。这种变化,正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化解”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是“枫桥经验”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走在大庄镇的乡间路上,肉眼可见的是整洁的村庄、忙碌的工地,背后更多的是悄然凝聚的民心、日益浓厚的和谐气息。“书记解纷”就像一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基层治理的根基更稳,让乡村的烟火气里更添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