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烽火盛圩铸英魂
记者 沈前程
盛圩烈士陵园。记者 苏洋 摄
盛夏时节,位于埇桥区芦岭镇的盛圩烈士陵园里,草木葱茏,松柏苍翠。陵园中央,一座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正面镌刻着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9个鎏金大字。纪念碑后方,18座烈士墓一字排开。英烈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遗忘,但他们的事迹却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生死一线的紧急转移
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小秦家(今蚌埠市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小秦家自然庄)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参会领导干部的频繁活动,引起了日军的怀疑。次日,留守固镇的日军向宿南蕲县集、刘村集一带“扫荡”,并穿过津浦铁路,搜寻抗日游击队。
18日晚,小秦家会议结束后,宿东游击支队队长姚运良考虑到在小秦家住久了易遭敌人袭击,建议立刻转移。于是,张震在游击支队警卫连的护送下,沿沱河堤岸急行军,半夜12时进入盛圩子宿营休息。“当时为了让张震将军休息好,安排他和参谋、警卫员一起,住进新婚夫妇盛维藩、孔秀英家中。”埇桥区新四军研究会芦岭分会副会长王正彩介绍,为了保护张震的安全,姚运良则带领通讯班住在附近一所农家院子里。
19日拂晓,日军突袭盛圩子。侦察员查明情况跑来报告。姚运良听后,急忙跑到张震住房窗前,手拍窗户,大声喊道:“104快走,敌人来了!”“104”是张震的代号。看到日军一个个跳下汽车后,姚运良急得跺着脚喊:“敌人到门口了!快走!”匆忙间,张震边指令姚运良组织部队突围,边翻身抄起手枪和警卫员冲出门外。这时,几名日军端着枪,大声喊叫着冲了过来,和张震相距只有几步远,而远处的日军已散开,大部队由东向西包围过来,有的在汽车上架起机枪随时准备向西扫射。
危急之中,房东孔秀英引导张震一行翻过一座矮墙避入小巷。张震一行沿小巷跑出村,同姚运良派来接应的通信班等人会合,后过桥穿越沱河,转移到安全地带。中共宿灵县委书记姚克、副书记张有奇等人身着便衣,在盛圩子群众的掩护下躲过了日军的袭击。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