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邓子恢:淮北抗战展雄才 烽火岁月建功勋
邓子恢,1896年8月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县,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邓子恢担任政治部主任,临危受命来到淮北路东,主持皖东北根据地工作。面对根据地不稳固、群众未充分发动的困境,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领导减租减息运动,整顿军队,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使淮北根据地迅速壮大。在彭雪枫等同志的协同下,邓子恢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带领淮北军民粉碎日伪“扫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减租整军固根基
邓子恢初到淮北时,新四军四师主力刚从津浦路西转到路东,根据地尚不稳定,群众也未充分发动。邓子恢深知,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必须发动和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使他们获得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建立基本农民群众的政治优势。他与彭雪枫等淮北区党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华中局的各项指示,迅速在淮北地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1941年6月,淮北区党委召开党的积极分子大会,邓子恢介绍了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经验,研究了淮北地区减租减息的具体政策。会后,400多名干部被派到农村,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经过40多天的紧张突击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减租600多石粮食,将1000多支枪从地主阶级转移到工农群众手中,组织了4000多名基干自卫队,发展了17000多名农会会员和1000多名新党员。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工、青、妇等各种抗日救国会,到1944年底,会员发展到100多万人。同时,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自下而上改造基层政权,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民主选举乡长、村长,吸收工农积极分子参加基层政权,提高了工农群众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大大振奋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作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代表,邓子恢淮北之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协助彭雪枫整顿四师。7月中旬,邓子恢在淮宝仁和集(今江苏省淮安市)主持召开四师团以上干部大会,充分肯定了彭雪枫等同志三年来创建四师和发展豫皖苏边区所取得的成绩,对四师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意见。会议对四师以后的整体工作特别是领导方法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会后不久,华中局决定,把皖东北地区和淮宝地区划归四师活动地区,成立四师军政委员会,以邓子恢为书记,统一领导津浦路东、陇海路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的工作。8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决定,邓子恢担任四师政委。随后,华中局决定在淮北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担任书记。10月中旬,由陈毅代军长指挥,彭雪枫、邓子恢率领四师配合二师、三师发起进攻,夺回了被抢占的陈道口,从而使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大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全面发展破困局
为解决根据地粮食和财政供给困难,邓子恢发挥经济才能,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领导区党委健全政府财经机构,实行统一累进税,征收公粮、田赋和货物税,建立淮北银号,发行边区货币。
1942年春,淮北闹春荒,军民严重缺粮,邓子恢学习延安经验,领导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他重视干部的培养选拔,亲自抓干部工作,提拔培养大批土生土长的干部,使他们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在文化教育方面,邓子恢推动各地兴办小学、中学,甚至办起江淮大学。同时,注重团结各抗日阶级和爱国力量参加抗战,经常做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的工作,和他们交朋友。
1943年,邓子恢和区党委领导了整风运动,先后举办9期轮训队。每期轮训邓子恢都去作整风报告,讲政策,讲要求,讲方法,保证整风运动的健康发展。他实事求是地处理了泗阳及淮北中学两个错案,教育了广大干部,增进了团结,提高了党的威信。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淮北根据地的军队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1941年冬季,各地农民踊跃入伍,各县地方武装迅速扩大。1944年下半年,仅路东就扩大了1万地方军,编成10个独立团,训练10万民兵,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运筹帷幄战敌寇
1942年冬,经过33天浴血奋战,淮北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大规模“扫荡”。这是邓子恢、彭雪枫在领导淮北根据地巩固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一次战役。1943年,邓子恢、彭雪枫率四师主力,在二师、三师的配合和陈毅的统一指挥下,生擒率部侵入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经教育礼送出境。韩德勤对自己被俘后受到的优待表示感谢,并承诺不再制造摩擦。这一事件的妥善处理,使国民党顽固派再也不敢踏入淮北根据地,淮北根据地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据统计,淮北根据地在1943年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3个区、72个乡,从日伪手中收复国土1万平方公里,解放了50多万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
1944年8月,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西进,开始收复豫皖苏边区根据地。邓子恢等率师部机关和地方武装留在淮北路东根据地。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邓子恢一面主持淮北区党委工作,一面与张爱萍指挥部队在路西战斗,扩大了新四军在西线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
抗战胜利后,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出色地领导了华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2年在京逝世。 记者 沈前程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