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雄气压陇海 英风断淮河——彭雪枫在皖东北
■ 中共宿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45年2月7日的延安,寒风掠过杨家岭的窑洞,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挽联在北风中猎猎作响,千余名军民肃立在中央大礼堂前,遥祭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日,遥远的皖东北地区,淮北各界2万人也在举行追悼彭雪枫师长大会,挽歌悲壮,哀乐阵阵,人人掩面而泣,沉痛悼念敬爱的彭师长。从大王庄到半城镇西郊的送葬路上,成千上万的群众夹道路旁,扶老携幼,自发前来为师长送行。而此时距彭雪枫师长在西征战场上牺牲,已经过去了5个月……
皖东北的乡亲们至今记得彭师长骑着白马在洪泽湖畔勘察地形的身影。正是这位文质彬彬却胆识过人的将军,在淮北广袤的平原上,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
1941年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刚刚经历了豫皖苏边区的惨烈斗争。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摩擦与日军的“扫荡”形成夹击之势,部队在3个月内连续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减员近半。5月,中央军委命令四师向东转移至皖东北。5日夜,新四军第四师直属部队越过津浦铁路,经濠城于7日抵达泗县管镇(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8日,第十二旅亦由路西转移到路东,于10日进驻鲍集(今属盱眙县)一带。30日,坚持路西斗争的第十一旅,由于形势继续恶化,部队损失严重,弹药奇缺,亟需休息与补充,乃经师部批准转移至路东。
这是一次战略性的转移,也是一场艰苦的军事行动,更是彭雪枫统战工作的胜利。早在3月间,彭雪枫为了加强宿(县)南统战工作,派师政治部敌工部长刘贯一前去开展工作。刘贯一通过蕲县集爱国人士王峙宇,展开了争取当地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四师部分后方仓库、医院都靠近伪据点,在顽军深入津浦路西边区腹地时,便由他们暗中监视日军,对我军加以掩护。在四师主力和边区机关由路西经西寺坡村过路东时,王峙宇给予我军极大支持,做到了每日有情报、过路有向导。特别是此次转移分为三个梯队,让如此庞大的队伍能够始终保持安全通过铁路封锁线,十分不易,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彭雪枫率领第四师进入皖东北后的3年多时间里,召开会议总结3个月反顽经验、对全师进行整编整训,从军事、政治、后勤工作等多方面加强部队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部队素质;同时领导开展反顽、反“扫荡”斗争,巩固与发展宿东抗日游击区,建设与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为1944年落实中共中央控制中原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1年7月19日至7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第四师军政委员会在淮宝县仁和集(今属淮安市洪泽区)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先有区党委和军政委员会领导人参加,后扩大到团以上干部,统称仁和集会议),对过去的工作和3个月反顽的成功与损失、经验与教训,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了总结。仁和集会议,是第四师一次重要整军、建军会议,是四师工作新的起点,也是彭雪枫革命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6月至8月,以彭雪枫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对全师开展了整编整训,精简机构,充实部队,组建了一支机动力量——骑兵团,初步建立了各种正规制度,提高了干部与队伍的素质,为四师在淮北地区开展反顽、反“扫荡”斗争作了重要准备。
10月15日至21日,彭雪枫亲自指挥了程道口(今属宿迁市泗阳县)战役,全歼国民党顽保安第七旅王光夏部2个团,俘700余人,使淮北、苏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23日,陈毅将战斗初步总结报刘少奇等,指出:“此次战役于我军军纪提高,战术改进均有极大的帮助。”
1942年春季,第四师和地方部队打退日、伪、顽的进犯和出扰,主动举行小规模出击作战共43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30次,每次作战歼敌数十人;对顽军作战13次,主要歼灭土顽马馨亭等部,毙俘500余人,缴获机枪5挺、长短枪390余支,巩固了皖东北阵地。
1942年11月15日,日伪军对苏皖边区进行大“扫荡”。彭雪枫率部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避实击虚,主力跳到敌人合击圈以外,从外线打击敌人,留小部队及地方武装在现地与之纠缠,使日伪军前两个阶段共17天的“扫荡”到处扑空。从11月30日至12月16日,彭雪枫指挥所部采取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守备战等方式打破敌人的“扫荡”,恢复了边区秩序。这次反“扫荡”历时33天,经朱家岗、马公店、关帝庙等37次战斗,共歼日伪军700余人。这是淮北苏皖边区军民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反“扫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保卫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时间进入1944年,在彭雪枫和邓子恢的指挥下,第四师对日伪军发起春季攻势,经过3个月作战,攻克敌据点51处,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又于3月下旬至5月初发起第二次攻势,进行大小战斗60次,攻克据点46个,歼日伪军1800余人。十万群众获得解放,泗宿、泗灵睢、灵北、宿东各县完全连成一片,部队也在此期间得到恢复发展,“西进”条件逐步成熟。
当年夏季,侵华日军为挽救其失败命运,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和汤恩伯集团仓皇放弃郑州、遂平等地,退守伏牛山区,河南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中央命令四师西征,收复豫皖苏边区。8月15日,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西征动员大会在泗县半城(今属宿迁市泗洪县)召开,彭雪枫作出征总动员,要求参战官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打回路西去,收复失地,挽救中原!”西征第一战,便是拔除阻碍前进道路的小朱庄据点。
小朱庄位于萧县城东南,驻有国民党顽固派苏北挺进四十纵队司令王传绶部2000人,据点四周筑有六七米高土围墙,墙外有围壕,壕外还有鹿砦。彭雪枫亲自带队侦察,命令攻击部队于8月23日下午1时发起总攻,并亲临离院墙100米远处指挥战斗。第三十一团主攻,第三十二团助攻,骑兵团隐蔽围歼突围之敌,仅经3小时激战即胜利结束战斗,歼守敌1800余人,拔出了西进路上第一个“拦路虎”,首战告捷,军威大振。
夏邑县八里庄是顽伪合一的李光明八十二支队驻地。李光明自恃有顽、伪军的支持,作恶多端。9月10日,彭雪枫与参谋长张震等人商定,以九旅二十五团主攻,十一旅阻援,全歼李光明部。11日天亮时分,八里庄战斗进入最后激战,彭雪枫登上围墙,指挥最后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津浦铁路南北贯通,穿越八十载光阴英魂永驻;淮北抗日根据地东西延伸,跨越江淮大地荣光不朽。如今的皖东北,有雪枫公园、雪枫路、雪枫小学……彭雪枫,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依旧并将永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传颂,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