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96岁抗战老兵刘元甫:一张珍贵的布质“立功证”
记者 赵静 通讯员 桂振岭
这是一张布质的“立功证”。
证书因岁月的洗礼,已微微泛黄。封面印有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头像,以及“八一”军旗和红色五角星。证书内容为“功字第一六二号:刘元府同志在横渡长江的解放战争中,一切为着前线胜利,不惜任何疲劳辛勤艰苦……立一等功一次……”
96岁抗战老兵刘元甫,从军十余载虽未扛枪作战,却信念坚定、排除万难,为了前线的胜利,积极投入生产供应。因保障部队军服加工任务,被第二野战军被服局政治处授予一等功,颁发了一张布质立功证书,刘元甫珍藏至今。
勤学苦练掌握整套制服工艺
刘元甫原名刘元府,1929年生于泗县大庄镇,16岁时在侄女(地下党)的介绍下参加了泗灵睢独立团。首长见他年龄小,便把他安排在供给科(泗县被服二厂)当学工。一个月后,勤学苦练的刘元甫就能够独立缝制军服,半年后被任命为班长。
刘元甫回忆,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厂房,他们有时分散在群众家中,有时把厂子安在地主家的院子里。那时候每一个服装缝制点有10个人,每天最多能做30套军装,有人负责裁剪,有人负责缝制。而只有刘元甫是个多面手,一个人掌握了全部制服工艺。
有一天,刘元甫去分区领物资时,仓库人员正在介绍一台刚缴获的日式缝纫机,他上前就说:“这台缝纫机,我们要了。”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见过这种机器,也没人会使用,因刘元甫少年时在县城亲戚的裁缝铺学过手艺,见过缝纫机,也会使用,所以在得到分区领导的同意后,他高兴地将缝纫机架上了马车带回厂里。在随后的几天,刘元甫废寝忘食、潜心摸索新机器,并很快派上了用场。
一次,服装厂正在加工军服,忽然听到枪声。这时,通讯员跑来告知情况紧急,要求他们立刻撤退。刘元甫舍不得丢下那台缝纫机,又怕被日军抢走,思虑之后决定把它扔进院中的井里。就在他们处理好物资登船离岸没多久,日军就到了。后来得知,有一个排的战士为掩护他们转移,全部牺牲,他不禁泪流满面。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元甫第一时间回到村子,将缝纫机打捞出来,调试时发现已不能使用,好几个零件已被井水泡坏,只好先放置在仓库里。“这可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一定想办法把它修好。”刘元甫暗下决心。
保障军服加工荣获一等功
1945年6月,刘元甫被调到新四军7分区(淮北)被服厂,当时厂里接到一批冬服加工任务,没有了缝纫机,生产进度明显慢下来。刘元甫不敢怠慢,每件衣服都是认真缝制,每天忙到深夜,最多一天制作了3套棉衣,比老工人做的都多。任务结束时,仅他一人就做了近百套冬装,因工作突出,被评为“一等模范”。
1946年,国民党向华东解放区大举进犯,上级命令部队转移,服装厂有大批机器不方便行军,只好就地隐藏。刘元甫担负这项任务,他吸取上次井里隐藏缝纫机的教训,先把机器用油布包好,拉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挖坑埋了起来,并做好伪装和标记。等泗县解放后,刘元甫再次回到埋藏机器的地点,挖出后直接组装,机器可以正常使用,这可把他高兴坏了。那天他彻夜未眠,调试完机器,又生产了两套军服。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