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九旬老人石纪伦:从战场到乡土的信仰坚守

发布日期:2025-08-19 09:05:17 信息来源: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阅读次数:
【字体:

在萧县王寨镇张楼村的一户小院内,94岁的石纪伦老人正坐在轮椅上。他身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佩戴两枚淮海战役三等功勋章——那是1948年华东野战军颁发的星芒章,章面上细密的划痕记录着70余载的岁月。老人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勋章,指腹抚过“人民功臣”四个凸起的繁体字时,目光渐渐变得深远。

“这是在下柳园南边落下的纪念。”老人掀起裤腿,露出小腿上的伤疤。护膝包裹处,一块不规则的皮肤隆起清晰可辨:“弹片啃掉一块迎面骨,取不干净,索性让它一直陪着我。”他说这话时,浑浊的眼底闪过一道亮光,像暗夜里的弹道轨迹。

枪林弹雨中的侦察尖兵

1931年10月,石纪伦出生在萧县王寨镇张楼村(当时属萧三区)。1944年8月,年仅13岁的他投身革命。大队长见他年纪虽小却聪明机灵,便安排其担任通信员。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这个瘦小的身影无数次穿越敌区,传递情报。

部队在攻打柘城时,驻扎在附近大史家,经过再次改编,石纪伦等8人被抽调进侦察班,随后开始执行任务。这位少年也迎来了生死考验:他化装成回乡村民,将手雷藏进破旧的粪筐,孤身潜入敌占区张楼村附近,执行敌情侦察任务。夜色是最好的掩护,他避开狂吠的恶犬,如同暗影般潜入原国民党乡长石保民家中,从其家人口中套取了宝贵的情报。

完成任务后,石纪伦顺着沟壑来到唐集街向西走。在米集,他一路佯装乞讨至薛湖村。在第一户人家讨到一个馍后,石纪伦敲响了第二家的门。一位大娘开门出来,他脱口而出:“大娘,能给块馍馍吃吗?”几人闻声投来诧异的目光,他猛然意识到说错话暴露了身份,立刻转身离开。饥肠辘辘的他,只得摘路边的野果充饥,结果腹泻不止。一路跌跌撞撞走到全集,打听到部队驻扎在永城西白庙集。找到队伍的那一刻,石纪伦激动落泪,并向队长汇报了侦察情况。第二天,队长宣布石纪伦等队员正式成为豫皖苏军区三分区萧宿永游击大队侦察员。

战火硝烟里的生死突围

在下梨园北的战斗前,石纪伦假扮成烟土贩子与汉奸徐老三的干儿子换了12箱子弹后,回到支队驻地杨桥。指导员秦吾桐合计着子弹充足,组织部队到下梨园东辛庄埋伏,看到只来了十多个敌人,秦吾桐下令开枪。这一打不要紧,约一个团的敌人援军很快赶来。激战中,石纪伦发现机枪手小张倒在沟里,立刻冲过去接过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就在这时,他中弹负伤。为了不影响撤退进度,他把机枪递给秦吾桐后,决然说道:“你们撤,别管我!”随即怀揣4颗手榴弹,向玉米地深处爬去。

夜深了,枪声渐歇。直到快天亮时,石纪伦才缓慢爬到一个村子,在一名长工的帮助下隐蔽在一大户人家的房后。远处传来敌军的马蹄声,石纪伦知道这是敌人来搜查了,他赶紧钻进玉米秸秆堆里,长工的老婆又搬来两捆秸秆盖在上面,并迅速在周围泼了一罐粪便。刚弄妥当,几个敌兵就闯了进来,恶狠狠问道:“看见生人吗?”长工摇了摇头。敌人端着刺刀一连捅了几捆秸秆,眼见就要到石纪伦的藏身处,突然一人踩到地上的粪便,大叫着晦气,便骂骂咧咧地退了回去。此时的石纪伦半躺在墙边,紧握着手榴弹。

下午,石纪伦的家人带着简易的担架赶来。其父亲查看伤口后,将他抬上担架往回走。行至刘楼附近,远远望见敌兵正在盘查行人。父亲果断扔掉石纪伦的血衣,从路边撸了一把艾叶草盖在他身上。敌兵喝问时,父亲不慌不忙地回答:“老总,我家孩子得了天花,传染。”敌兵斜眼一瞥,连连摆手:“赶紧走!”大家连忙抬着担架离开,惊出一身冷汗。一把艾草让他躲过搜查,死神与他擦肩而过。

三代戎装的家国情怀

石纪伦几经辗转,腿部进行了手术,没有等身体完全恢复,他就要求返回部队。由于游击队已改编为新五团,石纪伦被安置在修械所。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经石纪伦修理的武器达200多件,他也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

后来,石纪伦转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想着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但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毅然赶到乡里要求再次参军。因伤被拒后,石纪伦没有放弃,找到时任县长单敬之。单县长任命他为民兵连长,负责整训新兵。在新兵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目送一批批新战友奔赴战场,听闻前线捷报频传,心中无比欣慰。

现如今,步入石家小院,“模范之家”的门牌无声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赤诚。94岁的石纪伦老人对现在生活非常满足,他感恩党、感恩国家,也默默地为社会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曾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时,带领家人捐款抗灾防疫。

时光流转,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石纪伦的儿子、孙子相继穿上军装,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稳稳接下了参军报国的接力棒。如今,这个家族已有五位成员先后戎装在身,用世代相传的坚守接力守护着这片热土,铸就了一道永不褪色的钢铁长城。

“只要国家需要,哪怕我老得只能趴在地上,也照样能战斗!”说这话时,石纪伦的眼神里满是坚定,更透着一份跨越岁月的自豪。

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桂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