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孟超群:抗战队伍里的“娃娃兵

发布日期:2025-08-21 10:48:58 信息来源: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阅读次数:
【字体:

身着一件熨帖整齐的米白色唐装,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初见百岁抗战老兵孟超群时,他端坐在藤椅上,背脊挺得笔直,军人硬朗的气质丝毫不减。谈起过往那段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老人面色变得深沉且凝重,思索良久后,才娓娓道来。

孟超群的抗战故事,要从15岁说起。

“1939年,同村的存善叔跟我说赵一鸣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缺懂文化的年轻人。”老人声音微哑,却字字清晰。当时的孟超群刚满15岁,个头还没步枪高。他曾在私塾里念过几年书,是街坊邻里都知道的“文化人”。“打鬼子的事,哪能等?”孟超群回忆道,进入抗日游击队青年班后,他深切感受到赵一鸣对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视。为了扩大抗日骨干力量,赵一鸣常常亲自给学员讲课,用通俗语言剖析革命道理,一步步引导学员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抗日的坚定信心。关于民族大义、革命理想的话语,像一颗颗种子在孟超群的心里扎下了根,他的革命信念便是在这时悄然萌芽。

加入抗日游击队青年班不久后,孟超群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被提拔为青年班班长。一年后,他随部队编入宿东独立团。

“1940年,经连长吴秉曾、指导员李永春的介绍,我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孟超群说,在宿东独立团的两年里,他跟着部队风餐露宿、转战南北,活动在灵璧各集镇鬼子据点之间,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战士们脚上的血泡磨破了又结茧,结茧了再磨破,但没人叫苦,心里只想着尽快把鬼子赶出咱们中国的地盘。”谈及此处,老人的声音不自觉地升高了几分,“那时候条件艰苦,受伤了我就用水简单清洗一下磨破的伤口,再用撕成条的布缠在脚上,咬着牙继续跟着部队前进。”

1941年,孟超群被派往怀远县龙亢镇的淮上联中学习财税知识,这座淮河岸边的古镇当时是淮上行署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所在地。“按照规定半年才能毕业,但部队急需用人,我用4个月的时间学完全部知识,被选拔到行署进行专业训练。”孟超群的嘴角露出自豪的微笑。在淮上联中时,他白天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就在寝室里挑着煤油灯,在破旧的长条木桌上,摊开泛黄的税票样本和油印的算术课本,一遍又一遍地演算着。“当时我想,组织需要我,我就得争口气,尽快把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皖南事变后,按照部队统一安排,孟超群留在宿东地区继续工作。当时,宿东成立了宿东办事处,下辖宿灵公路南、北到股河、股河以北三个区,后又在苗庵以东开辟了六区,孟超群主要负责六区及周边地区的钱粮征收转运工作。

“1943年至1949年,我一直在后勤保障工作战线上,说不苦是假的,但现在闭眼想想,那些日子反倒最难忘。”孟超群说,那时的工作环境称得上是刀光剑影里讨生活,他白天躲在百姓家里核账,晚上为防止敌人突袭巡逻,就带着账本往芦苇荡里钻,与敌人打游击,惊险激烈。“最危险的是在游击区边缘地区工作,为了防止敌人抢占粮草,我们得趁着月黑风高往根据地运。”财务局的工作有些特殊,一般都是单独活动,有时还要带领民工扒铁路、平圩壕、挖交通沟,千方百计与敌人开展斗争。“那时就想着,多送一粒粮,同志们就多一分力气,所以再苦再累,看着根据地的粮囤一天天满起来,就觉得啥都值了。”

1944年,新四军四师在彭雪枫的领导下,大举向路西反攻。这时,孟超群在灵璧县浍沟区工作,得此通知后,便带领民工修桥铺路,以便大军前进。灵璧县浍沟区的月光被硝烟染成了灰蓝色,孟超群举着马灯站在泥泞里,灯芯爆出的火星子落在他满是泥浆的军鞋上。“大家伙儿再加把劲!”他的嗓子早已喊得沙哑,却仍弯腰把战友递来的木板往坑洼里垫。

部队抵达路西后,势如破竹,捷报频传,连续攻克了几座县城,令人振奋。我军与敌伪猛攻的画面,在孟超群记忆里十分清晰。“记得当时,主力未到,地方力量不足,根据上级指示,地方部队先将城围住,不让一个敌人跑掉。当时,我住在拐弯李村,一夜未睡觉,等着总攻。时间一到,灵城就枪声不断,炮声震耳,天一亮,我们突破了顽军的防线,扫清了西进的障碍!”老人的眼里闪过激动的泪花。

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已经散尽,但过去浴血奋战的故事在孟超群的心里从未褪色。他常常说:“革命精神不能丢,认真工作就是对过往岁月最好的回应。”1951年至1987年,孟超群先后在地区税务局、地区财贸干校、工业品站、百货站等多个岗位工作。他始终秉持革命精神,对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核对税票、授课还是管理仓库,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从不松懈。

“看着现在的娃娃们能吃得饱、穿得暖,就觉得那时候的血没有白流,心里头很高兴。”孟超群笑着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希望一代又一代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攒着劲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为更美好的明天接续奋斗!

记者 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