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 | 红色展馆传承红色精神根脉——“抗日烽火路”集中采访之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作者:赵雪剑 发布日期:2025-08-28 09:07:01 信息来源: 安徽经济网 阅读次数:
【字体:

青砖黛瓦映初心,红色展馆忆峥嵘。在泗县运河小镇南侧,一座兼具楚风汉韵风格的仿古四合院建筑群落静静矗立 —— 这里便是以泗县为中心区的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承载皖东北抗日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着八路军、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8月20日,记者跟随宿州市“抗日烽火路”采访团走进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循着展馆内的历史脉络,重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烽火路。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战略地位极为关键。” 讲解员邓雅清向记者们介绍道。

按照馆内的区域地图,清晰标注出根据地的地理范围,南至淮河、西接津浦路、北临海郑公路、东临大运河,覆盖泗县、五河、灵璧等七县全部或部分区域,总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00 万。作为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这里既是东进鲁苏、西进中原的前进基地,也是抗击日伪进犯的前哨,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热血。

步入纪念馆主楼,以时间为线索的展陈空间徐徐展开皖东北抗日历史的画卷。从五四运动时期皖东北民众的思想觉醒,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救亡热潮;从根据地创建初期的艰难探索,到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您看这幅刘少奇同志在皖东北指导工作的照片,1941年他来到泗县一带,深入调研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斗争指明方向;还有彭雪枫将军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在泗县开展游击作战的史料,他创办的《拂晓报》曾是唤醒民众抗日热情的重要武器。” 记者们驻足在展柜前,听着讲解员讲述着革命先辈的故事,“展馆特意采用立体式展示,就是为了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我党领导人与军民并肩作战、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在 “根据地创建与坚持” 展区,一组新四军将士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引发记者关注:锈迹斑斑的步枪、缝补多次的军装、字迹模糊的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当年抗战的艰苦。“这些文物都是从民间征集或烈士家属捐赠的,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邓雅清指着一件破旧的公文包介绍,“这是江上青烈士生前使用过的,1939 年他在泗县小湾村遭遇反动武装袭击,牺牲时年仅 28 岁,这个公文包里还留存着他未写完的抗日宣传文稿。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为皖东北解放事业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储存器’,更是红色教育的‘活课堂’。” 泗县烈士陵园主任孙德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始终围绕 “红色传承” 核心定位,已成为泗县红色旅游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皖东北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据采访时了解,为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纪念馆积极整合本地红色资源,目前该馆已与泗县烈士陵园、江上青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串点成线,设计推出“皖东北抗日烽火研学路线”,让参观者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系统了解皖东北抗日历史。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研学团队、党员干部和游客超 5 万人次。

“我们与周边10余家旅行社、5个景区建立合作,推出‘红色研学一日游’‘抗日历史深度游’等产品,还通过举办‘抗日故事分享会’‘红色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谈及市场化运营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结合,孙德龙透露,纪念馆正探索 “红色 + 旅游” 的创新路径,下一步,计划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将革命故事融入现代设计,让年轻群体更易接受和喜爱红色文化。

从史料展板到革命文物,从沉浸式展陈到研学路线,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以多元方式,让那段抗日烽火岁月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