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路|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焕新前行曲(经济篇)
8月20日至22日,宿州市委宣传部和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开展“抗日烽火路”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踏上宿州这片曾燃遍抗日烽火的英雄土地,探访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泗县到灵璧,从砀山到萧县,再到埇桥,一路走来,产业创新的热潮奔涌,革命老区正以崭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泗县新联禽业:现代农业的“金凤凰”
流水线上,一枚枚鸡蛋经过清洗、干燥、检测后被喷上一行行红色代码,如同获得专属身份证,即将开启从泗县到全国市场的旅程。
在泗县的安徽省新联禽业股份有限公司蛋品生产车间,每天有超过50万枚鸡蛋在这里完成清洗、检测、包装和发货。企业相关负责人从流水线上拿起一枚印有代码的鸡蛋介绍说:“有了这行代码,就能对鸡蛋实现健康溯源。”
这枚看似普通的鸡蛋,蕴含着这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企业从传统养殖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精彩故事。新联禽业的前身是泗县新联种鸡场,创建于1982年。从最初仅有200只蛋鸡的规模,发展到如今成为集种鸡饲养、青年鸡育雏、饲料生产、鸡蛋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公司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被评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和省重点种畜禽场。
安徽省新联禽业工人在生产线工作。
新联禽业开创了数字养鸡的创新之路。鸡场管理系统、饲料厂管理系统、育种孵化系统、车辆加工仓储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平台相继建成。22年来,新联禽业不断钻研数智养鸡技术,将“低代码”技术应用于蛋鸡的智能养殖中。
新联禽业成功发展,源于在鸡的品种上下功夫,培育了“始祖黑鸡”,并以“好念头”为品牌,开启了全渠道的电商业务。公司蛋鸡均为黑鸡,一只鸡的前期净化费将近200元。这些精心培育的鸡种很少生病,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公司设有3个专业实验室,实现养殖过程中对质量的实时检测。从育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如今的新联禽业,仅电商平台每天订单量就超过1万单。 鸡蛋年销售量突破2亿枚。 从8000只鸡起步到上百万只养殖规模,数字化让传统禽业焕发新生。
从养殖型的传统农业企业到互联网智能化的快速车道,这家企业打通了多个环节,实现了养殖生产、蛋品加工和电商运营的数字化。
灵璧轴承产业:释放科技创新平台活力
走进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精密仪器嗡嗡作响,技术人员正对新产品进行耐久测试。作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灵璧轴承产业已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地。“我们正攻关高铁轴承技术,未来要让‘灵璧制造’驰骋世界!”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晓波信心满满。
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工程师介绍全球首台1000吨盘轴件碾轧成型设备ACDR旋轧机。
在灵璧县轴承产业园内,全球首台1000吨盘轴件碾轧成型设备ACDR旋轧机正开足马力运转,打破了高端轴承大尺寸盘件无法一次整体成形的行业壁垒。这项突破性技术源自西北工业大学刘东教授团队十余年的研究,如今在灵璧实现了成果转化。
为弥补技术和人才短板,灵璧县积极对接科研机构与高校资源。2021年,灵璧与河南洛阳轴承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共同建立了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
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轴承耐久测试。
在多方努力下,灵璧轴承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目前,灵璧县已引进入驻轴承制造及配套企业70余家,设计生产能力超过100亿元,实现产值突破40亿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家、“战新”企业34家,申请国际专利2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30亿元,登记科技成果50余项,3个项目获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科创与人才加持,灵璧县正加速成长为科研成果转化高地。
砀山迈瑞医疗产业基地:健康产业的“新引擎”
砀山迈瑞医疗产业基地工人操作生产设备。
机器轰鸣的智能化厂房内,多台机器人穿梭往来,上原料、搬成品,骨钉、超声刀杆等产品的精密加工在电脑终端控制下高效运转——这是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日常生产场景。
这里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正崛起为迈瑞医疗在全球的第四大制造基地。总投资20亿元、占地298亩的产业园,正成为砀山县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为“链主”企业,迈瑞医疗吸引了一批相关企业纷纷落户砀山。迈瑞产业园吸引了东莞市典雅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明坤胶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
砀山基地的厂房全部规划为现代化精密机加工车间,配备了一系列智能设备。包括智能货架、AGV机器人、自动清洗包装线等。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现代化传感技术、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手段,这里正加速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皖北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萧县海尚变频技术:绿色智造的“创新极”
一台台锃亮的变频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序流转,工人们正加紧赶制一批工业智能变频设备。在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每天有4000台变频器下线,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用户的一线设备上。
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产线员工在测试变频器。
这片位于萧县经济开发区电子产业园的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7年前还只是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家小型科技企业。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变频驱动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年产变频器超过50万台,年产值突破1.5亿元。
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早先位于江苏省徐州市。2018年,企业急需扩大生产用地,恰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皖北地区大力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磊介绍公司创新发展历程。
通过深入考察,公司决定整体搬迁到萧县。2018年3月19日,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在萧县正式注册成立,专注于工业变频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技术服务。
海尚变频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司成立了变频器研发攻关小组,实现了变频控制下交流电机动态解耦技术,让变频器适应重负载工况下的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仅2024年享受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就近800万元。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5项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产品创新奖、最具投资价值奖等众多荣誉。产品已发展为八大系列、十多种专机,可满足各类机械配套、系统集成及行业应用的需求。
2023年,萧县在上海市松江区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设立“科创飞地”——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海尚成为第一家入驻飞地的企业,申请了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把研发中心整体搬到了上海。“上海研发中心共有1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2024年,研发中心共开发了5个项目,实现了“上海智慧”与“萧县实践”的跨地区协同创新。
目前,海尚变频已被安徽省科技厅确认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成为当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典范。
埇桥绿色家居园:传统产业的“绿色蜕变”
天东门窗公司负责人介绍智能门窗产品。
“你好小东,打开所有窗户。”随着一声语音指令,阳台把手自行旋转起来,阳台上的所有窗户便都打开了。在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的安徽天东门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展示厅内,这样的智能门窗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有了智能门窗,暴雨天出门在外,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窗户忘记关了。打开手机App,就能实现一键远程关窗,”公司负责人介绍道。这样的智能场景,正是安徽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中天东门窗公司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天东门窗是北京天东门窗华东生产基地,于2017年落户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产品以断桥铝门窗为主,年生产能力达20万平方米左右。
在数字化浪潮下,这家传统门窗企业实现了涅槃重生。公司投入700多万元升级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通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产品从“切割→传送→搬运→开孔→铣削→分拣齐套”全流程自动化。
天东门窗的智能转型只是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绿色蜕变的一个缩影。园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坚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智能化改造、绿色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已构建起从杨树种植、板材加工到家具生产、智能家居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埇桥区虽然地处皖北平原,却有着类似山区的林业经济体量,现有林地94万亩,活立木蓄积445.9万立方米,被评为“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
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了“环保材料—智能制造—全屋智能”的产业生态闭环。
从“旋切木片—胶合板—全屋定制—智能家居”的产业升级路径,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更为中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园区沙盘模型。
从抗日烽火中的不屈脊梁,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练兵场”,宿州用产业振兴诠释着革命老区的初心与使命。红色基因融入创新血脉,这片英雄土地正以昂扬姿态,迈向更加辽阔的未来。(全媒体记者 朱明刚)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