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

发布日期:2025-09-02 15:15:20 信息来源: 安徽经济报 阅读次数:
【字体:

弘扬抗战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继承先辈遗志。宿州作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广大军民奋起抵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无数英勇烈士和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展现了血战到底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气概。

本版深入挖掘发生在宿州大地上的抗战故事,缅怀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创建路

在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指挥部石相旧址展馆,解说员张海平的讲解,让记者重温了张爱萍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这座展馆依托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指挥部旧址打造,生动还原了1939年至1945年皖东北军民的抗战斗争历程。”张海平介绍,石相村曾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张爱萍、杨纯、刘玉柱等革命家曾多次进驻,在这里建立民主政权、整编抗日武装,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筑牢根基,“展馆分为三个展厅,从根据地开辟、抗日力量发展到张爱萍将军生平,层层递进展现皖东北抗战的壮阔画卷。”

走进第一展厅“挺进石相奠新基”,墙上的史料照片与文字清晰呈现了根据地创建的关键节点。“1939年7月,张爱萍将军与杨纯同志首次进驻石相,组建中共灵宿县委,这是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起点。”张海平指着一组人物合影介绍,当时县委成员住在村民家中,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发动群众,夜晚在油灯下研究斗争策略,“1939年10月,张爱萍第二次来到石相,部署根据地开辟任务;1940年1月,他第三次进驻,在这里成立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整编‘六抗三支队’为十一团,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创立。”展柜中复刻的会议记录,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着当年的战略决策。

第二展厅主题是“抗日战旗,插遍皖东北”,聚焦抗日武装的发展与斗争事迹。“老宿县地区曾活跃着三支重要抗日队伍,以孙象涵为首的彭南游击队、沈联成带领的宿东游击支队、赵汇川组建的宿西抗日游击队,后来都整编为新四军正规部队。”张海平指着部队沿革图谱,详细梳理历史脉络。1940年8月,这些队伍在泗洪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九旅,后调整为四师九旅,下辖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团,“还有被百姓称为‘亢营’的九旅独立营,营长亢为德率部在津浦路两侧与日伪军作战百余次,活捉国民党少将胡泽普、砍杀汉奸刘永贵,成为敌后抗战的‘尖刀’。”展厅内,213名烈士的名录墙格外醒目。

第三展厅内有“张爱萍将军生平事迹剪影”,通过诗歌、摄影、书法作品展现将军风采。“张爱萍将军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张海平指着一幅将军的书法作品“为人民服务”介绍,将军在石相期间,不仅指挥战斗,还推动创办正风中学、皖东北行政干校、《皖东北日报》,建立伤兵医院,用多种方式唤醒民众抗日热情,“这幅《过洪泽湖》诗歌手稿,就是他记录皖东北抗战岁月的真实写照。”

村内的旧址遗存还有张爱萍居住过的旧宅、灵宿行署旧址、六抗三支队伤兵医院旧址,老寨山训练基地、血战栏杆山战斗旧址……每一处遗址都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石相村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红色记忆。”张海平说,展馆通过文图资料,填补了皖东北抗日斗争史的部分空白,目前已成为收集研究抗战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黄庙战斗:精彩的“十分钟突袭战”

1938年,在萧县杨楼镇黄庙村发生的“十分钟突袭战”,打响萧县沦陷后的抗日第一枪!

近日,记者走进黄庙村,驻足在黄庙战斗纪念碑前,在解说员袁鸣梓的讲解下,记者仿佛置身于这场战斗中。

1938年5月18日萧县沦陷后,日军为控制陇海铁路这条战略交通线,在黄庙村设立据点,驻扎21人小分队。这些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房、抢粮、害百姓,村民们白天躲在庄稼地,夜晚不敢归家,不少家庭妻离子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身而出。

1938年5月初,中共徐西北区委在丰县召开五县联防会议,号召建立抗日武装。萧县陇海路南区工委书记李忠道联合总动委会组织部副部长郭影秋,于7月中旬组建萧县抗日游击大队,后改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十七大队。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虽装备简陋,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成为萧县百姓的“主心骨”。

“要打胜仗,必先谋定。”十七大队先派队员潜伏侦察,摸清日军“中午天热必休息、武器集中存屋内”的作息规律,最终确定8月23日中午突袭。十七大队组建了4人突击队,伪装成送礼百姓;5人组成的预备队负责增援;其余人员分两组,分别警戒杨楼、黄口方向的日军援兵。

队员提着装满鸡蛋、桃子的篮子,装作走亲戚的客人走进据点。鬼子见了礼物,围着争抢,完全没了防备。队员们瞬间掏枪射击,预备队随即冲了进来。从枪响到结束,整整10分钟,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共击毙日军20人,缴获三八式步枪18支、歪把机枪1挺、日本盒子枪1把,还有大量子弹、帐篷等物资,更难得的是,我们的战士无一人伤亡!”这是史料记载中的战利品清单。

这场胜利的影响远不止萧县。1938年11月7日,延安新华社发布消息表扬黄庙战斗;1939年3月30日,山东《大众日报》专题介绍战斗经验,为全国抗日武装提供借鉴。

如今,黄庙战斗纪念碑已成为宿州市红色教育基地。袁鸣梓告诉记者,作为教师,她每年都会带学生来此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平时也会将战斗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目前正联合同事整理史料,计划编写红色教材。“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

“抗日之家”的家族奉献

在砀山县周寨镇孟楼村,一座经过修缮的农家院落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抗日烈士孟宪琛的故居。作为砀山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故居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孟宪琛烈士投身革命、浴血抗日的峥嵘岁月。

8月21日,记者走进孟宪琛故居,重温烈士用生命书写的英雄壮歌。

“孟宪琛烈士是我党在砀山地区早期革命的重要领导者,1910年出生于孟楼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讲解员蒋世豪向记者介绍烈士的生平。纪念墙上镌刻着烈士的革命履历,他不仅创立了砀师党支部,还先后担任砀北区委书记、苏鲁豫区党委警卫营营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带领队伍转战豫东、鲁西南、苏北数十县,杀日寇、捉汉奸,是当地军民心中的“抗日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孟宪琛在砀山师范学校任教,他带头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师生上街游行,掀起了砀城规模较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让更多群众觉醒起来。而在这之前,他还曾为学生争取伙食补助,带领师生罢课斗争,最终迫使县教育科补发费用,解决了贫苦学生的求学难题。

展板上的泛黄照片与文字记录,让这些尘封的故事愈发鲜活。

“最让人动容的,是孟宪琛烈士对革命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蒋世豪说。1930年,孟宪琛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的妻儿去狱中探望,看到他戴着镣铐、血肉模糊,忍不住落泪,可他却安慰家人说:“我从入党之日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受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正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在狱中始终未泄露党的任何秘密。

孟宪琛动员全家投身革命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仅自己冲锋在前,还让父亲、母亲、妻子和三个胞弟都参与到抗日救亡工作中,一家人节衣缩食、变卖家产支持革命,丰、单、杨一带的军民都称他们家是‘抗日饭店’‘抗日之家’,孟楼村也成了‘砀山的革命根据地’。”蒋世豪介绍,在孟宪琛的影响下,孟楼村许多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形成了“全民抗日”的热潮。

1939年湖西“肃托事件”中,孟宪琛烈士蒙冤被害,年仅29岁。直到1941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湖西边区锄奸错误的决定》,他才得以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前几年砀山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自然朽损的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蒋世豪介绍:“我们在院内增设了中共一大至二大的党史展板,主屋还原了烈士生前的生活场景,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初心。”

如今,孟宪琛故居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周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周寨镇依托故居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我们组织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走进故居,通过“百岁老党员讲党史”“党史读书班”等形式,让大家在缅怀中传承红色精神。截至目前,故居已接待游客超 2 万人次,不少单位还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烈士精神成为激励大家前行的动力。

从孟宪琛烈士的个人牺牲,到“抗日之家”的全家奉献,“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愈发醒目。如今,他的故居成为红色教育阵地,不仅记录着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更在新时代续写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故事。

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红色展馆传承红色精神根脉

青砖黛瓦映初心,红色展馆忆峥嵘。

在泗县运河小镇南侧,一座兼具楚风汉韵风格的仿古四合院建筑群落静静矗立,这里便是以泗县为中心区的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承载皖东北抗日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着八路军、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近日,记者走进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循着展馆内的历史脉络,重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烽火路。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战略地位极为关键。”讲解员邓雅清向记者介绍道。

馆内的区域地图,清晰标注出根据地的地理范围,南至淮河、西接津浦路、北临海郑公路、东临大运河,覆盖泗县、五河、灵璧等七县全部或部分区域,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作为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这里既是东进鲁苏、西进中原的前进基地,也是抗击日伪进犯的前哨,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热血。

步入纪念馆主楼,以时间为线索的展陈空间徐徐展开皖东北抗日历史的画卷。从五四运动时期皖东北民众的思想觉醒,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救亡热潮;从根据地创建初期的艰难探索,到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您看这幅刘少奇同志在皖东北指导工作的照片,1941年他来到泗县一带,深入调研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斗争指明方向;还有彭雪枫将军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在泗县开展游击作战的史料,他创办的《拂晓报》曾是唤醒民众抗日热情的重要武器。”驻足展柜前,听着讲解员讲述着革命先辈的故事,“展馆特意采用立体式展示,就是为了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我党领导人与军民并肩作战、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在“根据地创建与坚持”展区,一组新四军将士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引发记者关注:锈迹斑斑的步枪、缝补多次的军装、字迹模糊的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当年抗战的艰苦。“这些文物都是从民间征集或烈士家属捐赠的,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邓雅清指着一件破旧的公文包介绍,“这是江上青烈士生前使用过的,1939年他在泗县小湾村遭遇反动武装袭击,牺牲时年仅28岁,这个公文包里还留存着他未写完的抗日宣传文稿。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为皖东北解放事业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储存器’,更是红色教育的‘活课堂’。”泗县烈士陵园主任孙德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始终围绕“红色传承”核心定位,已成为泗县红色旅游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皖东北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记者 赵雪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纪念馆积极整合本地红色资源,目前该馆已与泗县烈士陵园、江上青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串点成线,设计推出“皖东北抗日烽火研学路线”,让参观者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系统了解皖东北抗日历史。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研学团队、党员干部和游客超5万人次。

“我们与周边10余家旅行社、5个景区建立合作,推出‘红色研学一日游’‘抗日历史深度游’等产品,还通过举办‘抗日故事分享会’‘红色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谈及市场化运营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结合,孙德龙透露,纪念馆正探索“红色+旅游”的创新路径,下一步,计划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将革命故事融入现代设计,让年轻群体更易接受和喜爱红色文化。

从史料展板到革命文物,从沉浸式展陈到研学路线,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以多元方式,让那段抗日烽火岁月深深地镌刻在人们心中。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