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张大路:皖东北抗日的“红色枢纽”
大路村地处灵璧县大路镇,是连接睢宁县至宿县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战时期,俺们村叫张大路,别看村子其貌不扬,这里可是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部旧址,也是张爱萍将军早期开展抗日活动的重要阵地。”在“抗日烽火路”集中采访时,大路村村委会主任张燕栋告诉记者。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皖东北各县相继沦陷,国民党行政系统土崩瓦解,我党先后派出多名干部前往皖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张爱萍奉命进入皖东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并在张大路建立中共皖东北工作委员会。
随后,张爱萍率部以张大路为中心开辟灵璧、泗县、宿东、萧铜等根据地,并组织指挥八路军主力和当地抗日武装痛打日伪顽军,争取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巩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发展各地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维护团结抗日大局,成为皖东北抗日的领导核心。
为巩固皖东北国共合作抗日局面,1939年8月29日,张爱萍等人主持召开了张大路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调解盛子瑾(国民党第六区行署专员)与许志远(国民党灵璧县县长)之间的矛盾,促成他们和解,联合抗日,进而形成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
“大敌当前,要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为了国家民族存亡,决不能因一时一事之愤,互不相让、相互争斗,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谁不顾大局,寻衅闹事,谁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在张爱萍等人的耐心劝导下,盛子瑾与许志远重归于好,并在随后召开的群众大会上作了表态性发言。
“张大路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张燕栋说。自此之后,我党我军的活动由隐蔽逐渐走向公开半公开,很多青年党员被安排到国民党的政府机关为我党工作。同时,灵璧的抗日民主政权纷纷建立,我党我军在皖东北的活动也有了经费和给养的保障。
当时,皖东北地区党的组织由中共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共苏皖区党委双重领导,多有不便。考虑到中共苏皖区党委距徐州较近,日伪据点林立,活动不便,而皖东北地域广阔,又同盛子瑾建立了统战关系,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张爱萍于是在张大路用电台致电中共山东分局,建议中共苏皖区党委南移至皖东北地区。
1939年9月初,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奉山东分局之命,率区党委机关和近40人的警卫排到达张大路,召开了中共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和苏皖区党委联席会议,撤销皖东北工委和皖东北特委,由中共苏皖区委员会统一领导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至此,皖东北地区实现了党的统一领导。记者 沈前程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