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挺进洪泽湖 “水陆两栖”办报
记者 刘丽 张化云 陈成光 韩蕊
在美丽的洪泽湖北岸,有一个小村庄,20世纪40年代,这里人口不过几十户,却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是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署、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被誉为“苏皖红土地,淮北小延安”。这个村庄就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的大王庄。
近日,拂晓报社“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主题全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洪泽湖区,走进大王庄,追寻先辈足迹,回望当年报社“水陆两栖”办报的历史。
水上印刷厂
深夜挑灯印捷报
立秋后的大王庄,万顷碧波荡漾,百里长堤蜿蜒。采访团一行穿过一片葱郁的树林,眼前缓缓出现一道挂着“拂晓报社”木牌的拱门——这里便是拂晓报社旧址。
步入其中,墙上的历史照片、反“扫荡”的文字记载,瞬间将我们带回8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拂晓报社随军到达淮北苏皖边区,在洪泽湖畔坚持办报。”在旧址展馆内,大王庄干部教育中心讲解员祖丽娟娓娓道来,“9月6日,报社增出了《拂晓报部队版》,随师部驻半城,专为部队而设,加上《拂晓每日电讯》,成为对外、对内同时宣传的普遍读物。”
1942年11月,日寇对淮北根据地进行连续33天“大扫荡”。由于印刷机械笨重,在陆上转移不方便,司令部决定,报社印刷厂向洪泽湖上转移。当时,彭雪枫指示供给部,把一条大海船拨给印刷厂,印刷厂又找来两条大蒙船、两条小船,把机器、字架、铸字机、装订机都搬到船上,驶进洪泽湖。
部队在岸上作战,印刷厂在水上流动。每到宿营地,报社工作人员立即放倒大桅杆,减少目标;发现敌情,把船撑到苇丛里隐藏。同志们在船上排字、印刷,拂晓报印刷厂成了水上印刷厂。
骄阳似火,芦苇高苗,密不透风。同志们在船舱里工作,浑身冒汗,像在蒸笼里一样,喘不过气。白天闷热还可以忍耐,晚上的蚊子真让人受不了。一到黄昏,阵阵又黑又大的蚊子扭成一团,嗡嗡的叫声能传很远……但不管境况多么艰难,同志们从无怨言,仍然辛勤工作。
“材料奇缺字不全,个个木刻有困难。”在战争环境中,老报人李波人曾作诗描述湖上办报的设备短缺与条件简陋。即便如此,报社工作人员仍然能够做到“深夜挑灯印捷报”,坚持在洪泽湖船上印刷出版报纸。
“敌人千余三路合击朱家岗我旅二十六团驻地,战士手持大刀,与敌肉搏,十进十出,激战终日,毙敌二百八十余人,余敌狼狈溃逃……”反“扫荡”期间,《拂晓报》及时大量报道了我军跳出合击圈,转入外线作战取得的胜利,生动地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如今,万顷碧波依旧荡漾,只是硝烟早已散尽。采访团成员站在大王庄,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艰苦卓绝的办报历程,更是老报人在绝境中坚守信仰、在动荡中传递真理的赤子之心。洪泽湖上的那抹“拂晓”,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精神之光。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