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民生工程 > 话说民生

【基层话民生】路宽心阔

作者:泗县教体局 发布日期:2020-11-04 09:48:40 信息来源: 泗县教体局 阅读次数:
【字体: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过去的那些沧桑岁月里,无论怎么走,那乡村小道,终究只是“路”,不是公路,更不是高速公路。

我是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末的农村孩子。那时候家里穷,自然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很小的时候我便与伙伴们一起去割草,饲养家里的猪马牛羊;等我稍微大些,便拿起镰刀或扛起锄头下地干农活。每次回到家,都是腰酸背痛,叫苦连天。因此,我小时候就特别期待下雨。因为只要一下雨,别说下地干活了,路都不能走。每每下雨,家里的父母总是羡慕那些“沙土地”的人们,说他们那里只要雨停了,路就可以走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不像我们这儿,若是下过雨走路,鞋子甚至是裤管弄的到处都是泥。大人们说的多了,我对“沙土地”都心生向往了。

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位化学老师,很是有趣。有次下大雨,他进教室的时候,裤管的下半段沾满了泥浆。他有些自嘲地笑笑,说:“我们这的路好哇!晴天,就是‘扬灰路’(谐音:洋灰);雨天,就成了‘水泥路’了嘛!”然后就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大城市,说那里是天高地阔,同学们也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上了大学以后,第一次见识到城市里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第一次见识了宽阔平坦的藏青色大马路,以及入夜后的华灯璀璨,车水马龙。没多久,我便渐渐地适应并且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因为这与我曾经那“水”与“泥”的生活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虽然这里不需要再下地干农活,但我还是喜欢下雨,喜欢漫步在雨中,喜欢拿着书听雨声,甚至,有时候会俏皮地踩踩水泥路面上的小水坑,让它溅起一阵阵亮晶晶的水花。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想,若是家乡的雨天也是这样该多好啊!

毕业后,我曾有过犹豫,但为了方便更好地照顾已经渐渐年迈的父母,我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做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发现,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两或三层的西式小洋楼,整齐而美观;村庄与田野之间到处是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我想,陶渊明笔下的“阡陌交通”应该也不过如此吧。曾经记忆深处的那几条会随着天气阴晴而变化的乡村小路已不复存在,偶尔飞驰而过的车辆,不再“扬灰”,下雨也不会变的泥泞不堪。微风偶然间拂开马路边遮住路牌的青草,露出的是一片红色,书写的是“民生工程——村村通”。

再后来,结了婚,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是工作依然是在农村。每次爱人开着车,走过国防路八里桥的那段,都会感叹路两旁的路灯,真有大城市的气派;每次也都会教刚学会说话的女儿,告诉她那沿河路的路灯形状叫做广玉兰。

今年寒假,刚好赶上疫情封路,哪儿也去不了。我们一家人就窝在老家,享一日三餐,赏日出日落,怡然自得。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老公总是忍不住地哼:妹妹她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不回头……我问他为什么总是唱这一句,他说“路宽了,地平了,可不得大胆地走么!”我想想,也是。我们会心地相视一笑。

疫情过后,县里招考调的老师。我问爱人的意见,他反问我为什么考。我思考了一下,竟然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说城里方便吗?不见得。现在路好,开车也就半小时;说好吃的多吗?好像现在的农村也不比城里的差多少。都说县城里的生活质量比乡下高,可我们农村吃穿住行,又能比他们差多少?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哪里还分什么城市农村。他们住高楼,我们的楼房也就矮一点;他们喝自来水,我们每村每户不仅通了自来水,而且停水的时候还可以打无污染的地下水;他们吃肉,我们不仅可以买,也有自己饲养的鸡鸭鸣鹅;他们吃青菜,我们还是自己种的纯天然、无污染呢……

又下雨了,一滴一滴,清脆地落在这片藏青色的马路上。女儿咧着嘴在路边踩水嬉戏,时不时地传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想着小时候在阴雨天,父母的一次次厉声斥责,心里暖暖的。民生工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诗和远方。凝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路更宽了,心也更暖了!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基层话民生】路宽心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