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爱心厨房”暖胃更暖心 志愿服务护航患者康复路
在泗县中医院康复一科,70岁的陈素芳(化名)老人因脑干出血后遗症长期卧床,失去吞咽功能,生命仅靠一根鼻饲管维系。她的女儿每天天不亮就在家制作鼻饲餐,用破壁机反复搅打,再奔波30公里送到医院。
“鼻饲餐不仅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得细腻无渣以防堵管,母亲患有高血压,又需低盐低脂。”陈素芳(化名)女儿坦言,缺乏专业知识的她,长期被食材配比和营养均衡等问题困扰,始终担忧母亲的饮食安全与康复进展。
在泗县中医院,像陈素芳(化名)这样需要特殊饮食照护的患者远非个例。面对鼻饲患者、产后产妇等特殊群体的饮食营养需求,医护志愿者提出设立“爱心厨房”的倡议,在院方大力支持下,“爱心厨房”志愿服务项目迅速落地。
专业赋能:以硬件配置与科学指导保障膳食安全
医院专门开辟独立空间,“爱心厨房”的标识温暖而醒目。这里不仅免费提供烹饪场地,还配备了破壁机、微波炉等专业厨具,冷藏柜、冰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定量盐勺、油壶等精准工具也满足了患者的特殊健康需求。
志愿服务中,医护志愿者化身“营养管家”,提供全流程贴心服务。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临床医师及热心医护骨干组成,各展所长,共同守护患者的饮食安全。“我们会指导家属调配食材,用破壁机打成匀浆,过滤后加热到适宜温度,从细节保障鼻饲餐的科学、安全与适口。”康复一科护士长仝凤娟介绍,“这种个体化、科学化的饮食配比,既满足了患者的营养需求,也极大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
温暖传递:从营养补给到心灵慰藉赋能康复之路
“爱心厨房”启动至今,已为近700个患者家庭提供免费服务。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饭菜升腾的热气中,原本因病痛而焦灼的心灵得到抚慰,这里已成为患者重要的“营养补给站”和家属们的“暖心港湾”。它解决的不仅仅是饮食问题,更给予了患者和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在这里,家属们可以交流护理经验,互相鼓励,形成抱团取暖的温馨氛围。这份情感支持对长期照护患者的家属而言尤为珍贵。
得益于“爱心厨房”里科学配比的营养膳食,陈素芳(化名)的身体状态日渐好转,精神状态也愈发饱满。这个变化让她的女儿倍感欣慰:“现在有了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我终于不用再为母亲的饮食安全担忧了,还能和其他家属交流照护经验,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
未来展望:将医者仁心与人文关怀融入服务全程
“爱心厨房”项目是泗县中医院“医者仁心”的生动实践。医护志愿者们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医疗关怀延伸至日常饮食的细微之处,用一餐餐科学配比的营养羹汤,传递着医院对患者的牵挂。
“医疗工作不仅是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康复需求。‘爱心厨房’虽小,但却是我们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爱心厨房’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以更专业的营养指导,助力患者走好康复路。”泗县中医院党总支书记仝云燕表示。
如今,每到饭点,“爱心厨房”里飘出的阵阵菜香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已成为医院里最动听的生活交响曲。这里翻炒的不仅是菜肴,更是希望与温情,守护着一个个家庭在治愈疾病道路上的点滴幸福。(通讯员 邢欢欢 龚雨)(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