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定点帮扶泗县黑塔镇三陈村纪实

作者:高翔 发布日期:2024-02-18 10:49:37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阅读次数:
【字体:

泗州濉水绕,三陈皖省边。泗县黑塔镇三陈村位于安徽省与江苏省交界处,东南北三面为濉河及其支流所环绕。该村历史悠久,旧时村南边的河上曾有一座“拦驾桥”,相传隋炀帝“南巡”时,马公在此拦驾谏阻而得“桥”名。过去因位置偏远闭塞和产业单一的制约,村集体经济收入处于全县垫底位次,被确定为泗县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

“平整的6米宽柏油路、敞亮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标准化农田水利设施、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如今的三陈村从内到外“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三陈村驻村工作队900多个日夜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办实事、解难题的真抓实干和倾情付出的结果。正如安徽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朱斌所说:“工委驻村工作队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要求,深入谋划推动,锐意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走在前、作表率’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队争取省直机关工委拨付资金10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修葺)

倾力帮扶暖民心 这支驻村队伍不一般

“刚来的时候,村民觉得我们都是外地人,来到这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帮扶一茬三年后就一走了之,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再加上对基层情况不够熟悉,想要深入交流十分困难,工作开展起来非常艰难。”何占说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安徽省直机关工委派往泗县黑塔镇三陈村的首批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6月,他积极响应省委选派驻村帮扶干部的号召,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与副队长高翔同志一同来到泗县黑塔镇三陈村驻村帮扶,泗县县委组织部也选派了县交通局刘德生同志担任工作队队员。

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挑战,何占说带领驻村工作队3人与村民结对子,同吃、同住,与村“两委”共同剖析研究发展问题,走访入户调查研究,厘清发展思路,制定了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对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在了解到群众反映就医难后,何占说积极协调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拨款5万元为村卫生室添置了医疗器械,协调省直医疗专家到村开展扶贫义诊,免费向群众赠药。在得知一些脱贫户为孩子学费发愁时,他主动联系团省委,为他们争取到大学生每人3000元、高中生每人2000元,初中生每人1000元的助学金。

“何书记和工作队是真心实意为我们付出,他们的不容易我们看在眼里,帮我们解决的每个问题,我们都记在心上。”三陈村党总支书记季长洲感叹道。在何占说的带领下,工作队与村“两委”始终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求必应才能一呼百应,让村民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得到三陈村广大干群的支持,打开了工作局面后,第一书记何占说的脸上始终挂着欣慰的笑容。


(驻村工作队协调省级医疗专家到村为群众义诊,为群众免费赠药)

党建引领强队伍 聚合力促发展有奔头

“只有村级党组织自身强起来,与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形成合力,才能凝聚民心,抓机遇发展振兴”。驻村伊始,在与村“两委”干部座谈时,第一书记何占说系统阐述了驻村工作队“抓党建促振兴”的发展思路。过去由于三陈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工作开展起来很吃力。工作队将组织建设作为关键一招,积极向镇党委汇报,将能力较强、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干劲的人推荐进村“两委”班子。目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仅42岁,有活力、有想法、有干劲,班子结构得到优化,45岁以下的占比100%,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100%,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

“办好农村事、关键在干部队伍思想和能力建设”。何占说以第一书记身份带头为大家讲党课,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经常性开展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为提升干部队伍产业发展能力,每年都组织10余名“两委”和后备干部、产业能手参加省直机关工委举办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通过到合肥、巢湖、霍山等地“走出去”学习观摩,定期邀请省直机关工委有关专家“送理论下基层”,帮助大家储备发展“动能”,激发三陈村发展“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作表率,为民服务用真情。三陈村按照泗县组织部推广的“四单”工作法,落实“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组织晒单”措施。群众有问题,党员带头帮忙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焕然一新。干部群众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经过多年努力,三陈村从过去镇里考核常年末位村,一跃成为镇里综合评比排名靠前的村,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工作队“两委”干部、后备干部、发展能手赴霍山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

产业发展龙头带 “党组织领办”方法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过去,三陈村产业单一,仅有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如今,说到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产业,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能如数家珍。

“今年紫薯亩产达到了六七千斤!相比种植小麦,每亩纯收益可以增加两千元以上!”种植大户朱雷对自家田里的新品种紫薯产量十分满意。为了发展红薯收储加工产业,何占说积极向镇里提出了实施红薯收储项目的建议。在黑塔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黑塔镇组织申报了“三陈村紫薯收储中心”建设项目,争取县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58万元、收储企业自筹经费247万元,省直机关工委支持经费10万元,建起了占地1500平米的钢结构红薯收储厂房,实现了红薯农产品反季节销售以提升价格。


(省直机关工委领导调研三陈村紫薯收储中心)

“我们的特色鲜食红薯在三陈村及周边镇村,已推广规模达3000余亩,主要是紫薯、哈密、烟薯等特色品种,我们的薯类加工品‘手撕地瓜干’‘红薯粉丝’,入选了省直及中央驻皖单位第一书记‘壹品牌’目录,安徽省农产品集团授予了‘六优’农产品证书,工作队还帮我们与合肥百大集团签订了农产品销售框架协议,在线上加线下双渠道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销路。”在农产品展销会上,泗县返乡农民创业示范企业安徽岩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岩介绍着村里发展特色红薯产业的情况。

按照泗县“党组织领办+企业合作”产业模式,工作队引导和帮扶的项目还有很多。例如工作队了解到泗县无人机飞防产业扶持政策和市场前景,积极争取省直机关工委支持12.6万元购置了2架大疆无人机实施飞防项目。如今村里搞出了红薯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还拓展了无人机飞防、稻虾混养、秸秆收储、草莓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村里注册了5家企业,兴办起3个农民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有了产业平台。


(在“徽采云”农产品展销会上,驻村第一书记带货时接受安徽电视台采访)

强化基础优治理 “皖美”三陈绘新篇

“我们村以前的路可真是‘水’‘泥’路啊。”村党总支副书记朱孟训谈起过去的交通条件,仍然记忆犹新。2021年工作队来了之后,县里定点帮扶单位泗县交通局规划修建了一条6米宽的柏油路面主干道,过去交通闭塞得到了根本解决。为进一步改善村组道路条件,何占说还带领工作队员多次跑省交通厅争取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建村组道路14条,桥梁2座,争取工委拨付2.5万元,为主干道和村组道路安装了50余盏太阳能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

“办实事,就要办到群众心坎上。”面对三陈村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底子,何占说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向省农委和县镇汇报争取到了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实施,即将实现全村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工作队还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深入各片组发动群众实施“一户一块田,小田并大田”,方便了农户规模化种植。通过申报县级基础设施振兴项目,村里还实施了两条主干沟渠陈台沟和朱沟的全线拓宽到12米的清淤工程。从此三陈村“逢汛必涝”的问题将成为历史。修缮党群服务中心并增添办公设备、为提水闸和机井接通供电线路,为村文化广场增添照明设施和健身器材、为村民安装取款机……只要群众有诉求,何占说总是与工作队员一道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陈村呈现出农村美、农民富的景象)

“建设美好乡村,一手要抓产业发展,一手要抓优化治理”。驻村工作队帮助村“两委”规范了议事规则,做示范、讲细则,手把手教“四议两公开”程序,与“两委”干部共同研究工作难点,村里工作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随着村“两委”能议事、能干事、能成事的形象树起来,三陈村的基层治理步入良性循环,评比位次不断提升。近年来的发展成效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乡村振兴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工作队编创的《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激荡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短视频作品获泗县二等奖、宿州市三等奖。

“驻村工作队就是办法多!”县委书记李光超在三陈村调研时,对驻村工作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该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33.27万元,连续两年增幅超过40%,“党组织领办”的合作企业的经营性收入已突破百万元。如今的三陈村人居环境更好、产业更加兴旺、公共服务更优、基层治理更有效,返乡创业人员逐渐增多,从一个落后“困难村”转变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然成为安徽泗县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在安徽泗县,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正在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团结带领群众一起,绘就人民美好生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