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泗县黄圩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善治促振兴

发布日期:2025-10-27 09:26:47 信息来源: 安徽日报客户端 阅读次数:
【字体:

近年来,泗县黄圩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筑牢底线、做强产业、优化治理、培育新风,走出一条具有黄圩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筑牢底线思维,夯实发展根基。黄圩镇将防风险、守底线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聚焦八大领域构建安全屏障。防返贫底线: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户、边缘户实行“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完成国家及省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12项,确保零返贫。耕地保护红线:严守10万亩耕地底线,整治“非农化”地块128亩,维修机井110眼、桥涵145座,疏通沟渠8900米,高标准农田整改率100%。粮食安全底线:小麦测产全县第三,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0612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生态环保底线:治理黑臭水体24处,铺设污水管网6.1万米,完成改厕500户,清理农业面源污染废弃物600吨。安全生产底线:围绕道路交通、防溺水、燃气等12个领域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改隐患47处,实现事故零发生。民生诉求底线:依托“泗县速办”平台化解信访矛盾89件,办结率100%,为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23项。舆情与应急底线: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快速处置舆情事件5起,维护社会稳定。巡察整改底线:落实县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28项,建立长效机制13项,做实“后半篇文章”。

党建引领赋能,锻造过硬队伍。黄圩镇以党建为核心,推动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理论武装与实践结合:组建镇党委理论学习组,结合县委“千亩方、万亩片”工程,开展政策宣讲130场,将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作风建设常态化:推行“干部包片、每月入村不少于20天”制度,开展“清风护航”行动,整治“躺平式”干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余项。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三级网络,划分网格112个,实现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服务群众“一网覆盖”。

产业转型升级,激活经济动能。面对传统板材业的衰退困境,黄圩镇巧用“腾笼换鸟”之策,为产业振兴开辟了新路。灾后重建与产业升级:2024年雨雪灾害后,引导14家老旧板材厂升级改造,对接山东、宿迁建材市场,4个月内完成厂房重建,推动8家企业迈入规上企业行列。培育新主体:现有规上企业8家、线上商贸8家,2025年计划新增规上企业3家,培育科小企业6家、高新企业2家,研发投入达800万元。经济指标提升: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增幅23.64%,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税收增幅154%,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大蒜、元胡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7000亩、800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6家,带动弱劳力务工3.5万人次;福玲菌业香菇产量280万棒,成为农业新增长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突破万亩,实现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链延伸:联合泗县食品产业园建设加工车间,推动“蒜头食尾”转化;对接皖垦集团,落实示范种植项目2个。

治理效能提升,构建和谐乡村。借鉴“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矛盾调解三级网络:整合老党员、乡贤、法律顾问等力量,打造“老书记调解室”“邻里议事角”等平台,化解矛盾纠纷280起,化解率98.5%。民主协商机制:推行“群众点单、干部接单、纪委督单”机制,通过“板凳会”“田间恳谈”收集民意281条,解决道路硬化、机井建设等民生实事150项。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三清一改”行动,清理垃圾600吨,整改乱搭乱建15处;建立“网格化+积分制”管护机制,实现村容村貌长效提升。重点项目保障:完成11个风电基站、110个输变电塔基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15.4公里工程,土地二轮延包顺利完成。

文明乡风培育,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典型引领:开展“文明家庭”“好邻居”评选,推广“文明积分”制度,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纳入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移风易俗:通过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操办,简办婚丧事宜120场,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服务380次。文化惠民:利用村级活动中心开展戏曲下乡、农耕体验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凝聚力。

黄圩镇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深化“守底线、强产业、优治理、育新风”四大实践,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镇域发展的新动能,全力打造皖北乡村振兴的“黄圩样板”,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基层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杨纯)(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泗县黄圩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善治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