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全面吹响诊疗服务再提升“集结号”

文章来源: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1-12-22 11:32 责任编辑:刘国鸿

近年来,泗县卫健工作坚持公益性导向,把县域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大胆探索、创新突破,整合县域优势资源,着力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公立医院姓“公”,切实扛稳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狠下功夫,推动综合医改向纵深发展,为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强保障。

 

“高起点”谋划,推进卫健“网络”大发展

 

泗县共有264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家、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村卫生室17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民营医院7家、个体诊所48个。全县医疗技术人员4381名,其中高级职称166人;床位4544张。先后被列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全国健康扶贫先进县、国家妇幼保健机构机制创新试点县、国家级健康促进试点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试点示范。

针对县域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困境,泗县县委、县政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组建由县长为组长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纪委监委、组织、宣传、编办、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县级医院三年发展规划(2020-2022年)》《关于着力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深改会、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各项工作落实。

县级医疗机构是县域医疗卫生体系的龙头,对构建县域内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泗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整合资源、彰显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全面实施卫生健康“361”工程。“3”即经过2-3年努力,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6”即在全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6S”管理(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洁Sweep、规范Standardize、素养Sustain、安全Safety),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医院素养,推动泗县整体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1”即打造全省一流县级医疗卫生品牌。通过实施“361”工程,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年收入分别达到10亿元以上、3亿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健康向上的卫生健康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推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医联体、医共体单位间的积极互动,深度整合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一是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组建了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及“八统一”要求,牵头医院负责推动医共体内部人、财、物统一调配,医疗、医药等业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运维,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运行机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备制度,按有关组织程序规范人事任免;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医共体整体管理能力。二是探索镇村卫生一体化建设模式,在全县建立以镇卫生院院建院管为主,以“一明确”(明确所有村卫生室的政府投入部分房屋产权、管理权归镇卫生院)“八统一”(机构统一设置、房屋统一建设、人员统一准入、药品统一网采、行政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培训、制度统一定立、档案统一规范)“两独立”(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为基本内容,实现医疗设施标准化、经营管理规划化、指导和监督体系化、服务质量优质化的村卫生室管理模式。各镇卫生院按照人员入室条件及所辖人口数为标准,核定本辖区内村卫生室人员数量,由牵头县级医院按照“县聘、镇管、村用”原则统一考核,择优录取,合理配备村室人员,人员工资由镇卫生院打卡发放。创新村卫生室室长选举办法,实行双选举、双考核制度,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室长及村医实行统一调配。目前,全县共有934名村医,达到每千人1名村医的标准。

 

“高效率”落实,聚力硬件设施建设

 

泗县县委、县政府及县卫健委为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期盼,立足实际,主动作为,研究确定了“筑巢引凤”的县域医疗建设新思路,实施政府“交钥匙”工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实行财政兜底。“十三五”期间,县人民医院新院、中医院新院、新妇幼保健院、新疾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造)镇卫生院18家;对88所村卫生室实施了标准化新建,对其余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提升。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县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县财政总投资11.71亿元,完成4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并已全部投入使用。2017年,政府投入5600万元,新建了县妇幼保健院;2018年,投入10.8亿元,新建县人民医院新院和县中医院;2019年,投入3500万元,新建县疾控中心。总投资4.0305亿元,新建(改造)18家镇卫生院,同步添置医疗设备。目前,全县有15家镇卫生院已新建(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剩余的长沟镇中心卫生院、小梁卫生院预计今年可投入使用,大庄镇中心卫生院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总投资4614万元,对全县88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对其余村卫生室进行了改造,全县174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十室一场”(诊断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慢病体检室、档案资料室、值班室、洗漱室、职工食堂、健康自测小屋和健身运动小广场)标准化要求。

 

“高标准”定位,深化拓展技术合作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与沪苏浙地区三甲医院对接合作,通过开展托管式合作,泗县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北京航空总医院对县人民医院人、财、物全面托管,县人民医院挂牌北京航空总医院泗县医院,采取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巡回医疗、分级诊疗、手术带教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和临床医疗水平。上海长海医院作为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医院,先后派出5批次15个科室31名技术精湛的医疗专家团队驻点帮扶,优先帮助发展县外转诊率高及群众就医支出较大的肿瘤、心血管等薄弱学科和专业,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向县级回流。县人民医院每年定期选派30名医务人员到上海长海医院进修深造。另外,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已迎来第一批51名学生),并谋划设立海军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在京沪大医院的“帮传带”下,县人民医院能够独立开展一批三、四类手术,开展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等1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新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外科创伤中心,成功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2020年,三级及以上手术3362例,占总手术量的28%,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医疗收入增加1.1亿元,较上年增长33.3%;6月全国防治卒中中心AIS血管内治疗技术评比中获第一名。

中医院开展托管式合作,挂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泗县分院,新建外二科、儿科、重症医学科临床科室,新开展中草药对尿毒症透析并发症防治、刺血疗法等技术,检验科新开展肿瘤筛查、风湿免疫相关抗体等10余项检验项目,被批准设置为三级中医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挂牌南京市儿童医院医联体单位,弥补了县中医院儿科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县妇幼保健院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开展托管式合作,挂牌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泗县分院。2020年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同比增长211%,妇产科收入同期增长18.27%,成功晋级为二级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泗城镇卫生院)与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挂牌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泗县分院。今年4月精神病科开诊以来,门诊月诊疗量达600余人次,填补了我县公立精神卫生领域诊疗空白。

 

“高质量”推进,强化便民就医服务能力

 

医疗救治“黄金救治圈”内大医院较为集中,这对于县域来说,特别是近百万人口县,边缘区域病人难以得到及时治疗。为提高县域医疗急救水平,切实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泗县着力打造“30分钟急救圈”院前急救体系。由政府投资,依托县人民医院成立县“120”指挥调度中心,构建了“1+1+7+N”急救体系,即以县人民医院为急救中心(“1”)、县中医院为急救分中心(“1”)、能力较强的卫生院设急救站7个(“7”)、其余镇卫生院分别设立急救点(“N”),以此为抓手实现县域内急救体系全覆盖。所有急救站纳入“120”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备了救护车及医疗设备,统一开展抢救技术的培训。自运行以来,一条条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被搭建起来,一个个危重患者在快速有效的急诊急救中被抢救过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借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契机,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县中医院以中医诊疗为中心、康复和养老为两翼,镇卫生院以建设中医特色专科为着力点,各镇重点打造1-2个中医药服务示范村的县域内中医药三级网络服务模式。县中医院中医药发展率先引领,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重点中医专病1个,国家级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安徽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安徽省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各1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64种,配备450种以上中草药和150种以上中成药等。镇卫生院中医药发展势头强劲,18家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中医馆或国医堂,内设中医诊室、中医药房(柜)等,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强力推进村卫生室中医药发展,全县17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至少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截止目前,100%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78.73%村卫生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

通过名医培养、成立名医工作室、天使成长、“请进来、送出去”培训、鼓励自学和晋升等方式培养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带头人;建立城乡卫生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县级医院新引进人才须到镇卫生院下沉锻炼不低于2年,并鼓励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镇卫生院帮扶指导,镇卫生院人员可通过选拔考调至县级医院。2020年以来,共有44名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到镇卫生院带医指导,19名镇卫生院职工考调至县级医院。

建立公立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周转池,并实行岗位动态调整和统筹管理机制,在总量限定范围内,由卫生健康部门提出动态调整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数方案,报县编制部门备案后执行。严格落实薪酬分配制度,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后的60%-80%用于人员绩效奖励。2020年,乡级医院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8.87万元(财政保障基本工资4.95万,绩效工资3.92万)。建立在职职工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奖励机制,对于取得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回本单位工作的,按规定给予0.5-2万元奖励,对于晋升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人员,按规定奖励0.3-8万元奖励。1120泗县组织召开全县卫生健康系统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表彰会,对6名引进人才、406名晋升临床类护理类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人员进行表彰,发放奖励金340万元。

 “坚持政府主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力争实现广大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急危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不出县’的目标,为提升全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泗县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泗县卫健委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