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计划
2024年全县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2024年全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要点》为基准,以防控食品生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发挥首创精神、做深做实工作为导向,进一步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体系,夯实食品安全底线,持续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
(一)监督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60号令,督促指导企业结合现行的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
(二)落实“两书一单两报告”制度。督促所有企业在厂区显著位置张贴新版食品安全承诺书和告企业员工书,大力宣贯企业内部举报人举报奖励制度。指导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动态更新风险隐患清单,规范开展食品生产安全自查,及时有效整改发现的问题,提交自查和整改报告。市场监管部门采取日常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企业自查和整改情况进行核查,企业年度自查率达100%。
(三)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度。聚焦企业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关键少数和食品安全管理短板弱项,督促企业加强内部培训考核工作,提升企业从业人员法规意识,开展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工作,提升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能力。
(四)完善监督检查体系。持续完善以风险分级管理和企业自查为前提,日常监督检查为基础,市局组织的体系检查、“双随机一公开”飞行检查为补充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问题整改督导机制,确保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年日常监督覆盖率达到100%,问题处置整改率达到100%,移动执法APP使用率100%。每月对各单位使用“安徽省食品综合监管平台”情况进行通报并将使用情况纳入年底考评,推动监督检查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五)提升执法人员监管能力。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技术优势,分区划片开展基层一线监管人员实训,积极参加省局举办的监管能力大比武活动。
(六)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下沉式”暗访检查。深化“监检结合”,开展“随机查、随机检”活动。严格落实“一体三查”机制,发现问题督促开展闭环整改。积极推进可视化监管,提高在线监控质量,确保有效运行。
(七)以“一市一品”为载体,推进粮食加工品质量安全提升。制定《2024年度泗县小麦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小麦粉生产企业加强对生产环境、原辅料、生产过程控制,实现产品抽检合格率明显提高、重点风险隐患问题基本消除,食品生产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示范培育取得更大成效,企业竞争力提升。
(八)持续推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全县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市局智慧监管“一品一码”追溯平台,督促企业建立电子化追溯体系。结合“双随机一公开”飞行检查对已建成追溯体系的企业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回头看。
(九)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证后监管。对中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许可专项检查。对擅自改变功能布局等造成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依法督促企业限期整改直至要停产整改。对不能持续达到食品生产许可条件的,督促企业申请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转变为食品小作坊。
(十)加强风险会商和应急处置。充分发挥食品生产风险防控组织作用,及时组织开展风险会商,定期通报风险防控信息,部署风险防控措施。加强食品生产安全舆情应对,快查快处突发食品生产安全事件,严格按照规定上报、公开相关信息。
二、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监管
(十一)督促落实食品小作坊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徽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办法》宣贯和培训,有序推进食品小作坊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小作坊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风险排查管控机制。
(十二)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具体工作内容为“111103”,即: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全面抽检、签订一份承诺书,至少培育10家示范小作坊,发布3个典型案例,培育一批示范食品小作坊,逐步实现辖区内小作坊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十三)持续开展食品小作坊突出风险隐患问题整治。按照“严字当头、全链联动、定点排雷、整规提升”的总要求,全面排查和消除食品小作坊存在的风险隐患,特别是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食品小作坊,加强对食品作坊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
(十四)推动食品小作坊管理规范提升。鼓励引导小作坊改造设备设施、改良生产工艺、采用6S标准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积极向食品生产企业升级转化。坚持“培育为先,好中选优”的原则,通过聚力打造1家“食安名坊”,以点带面提升食品小作坊整体品牌形象,推动食品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监管
(十五)开展重点区域重点产品整治。把人民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肉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饮料等作为重点产品。重点整治桶装饮用水铜绿假胞单菌超标,固体饮料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虚假宣传等行为;糕点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要求,产品配方是否科学合理,出厂检验制度是否落实到位;食用植物油添加乙基麦芽酚、辣椒素等违法行为;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差、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关键控制点控制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根据省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添加剂“双减”行动和绿色包装、清洁标签等相关工作。持续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把防范化解食品生产安全风险作为工作常态,根据风险隐患排查情况,健全完善“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档”风险隐患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风险隐患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和产品隐患清单同步上传至“安徽省食品综合监管平台”企业名下,持续推进“一企一策”精准监管。
(十七)强化抽检不合格企业的监管。对2022年、2023年抽检不合格企业,特别是连续2年抽检不合格和年度2次以上抽检不合格企业,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抽检频次,督促落实隐患整改。确保减少抽检不合格企业数和抽检不合格批次数。对连续抽检不合格企业及时派出“流动诊所”,帮助企业深入查找问题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四、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水平
(十八)建立并完善食品生产智慧化监管模式。依托市局智慧监管平台和省局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建立企业信息共享、风险排查精准、监管执法联动、隐患整治快捷的监管模式。
(十九)建立食品生产领域“党建+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着力推动全县食品生产监管系统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更加过硬,专业能力明显提升,工作作风显著转变。
(二十)持续开展“千企万坊”帮扶行动。发挥市场监管部门专业技术和检验检测优势,积极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纾困解难。
五、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一)鼓励企业建立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分类实施推行先进实用管理体系,食品小作坊要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和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型及中型以下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实施6S标准化现场管理、“HACCP”为主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推行ISO22000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二十二)加强示范培育。继续组织持续开展食品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区)培育工作,鼓励争创“食安安徽”品牌和其他各类质量品牌认证。充分发挥“食安名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食品小作坊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二十三)提升企业标准计量和认证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制订企业标准,积极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和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工作。
(二十四)多措并举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加快预制菜标准研究,优化预制菜生产许可。依托长三角绿色食品基地,加大对预制菜产业从市场准入、原料把关、生产控制等全链条服务,组织专家围绕富有宿州地方美食特色的预制菜制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