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食堂餐饮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发的各类事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推进食堂用餐项目的有效实施,特制定本预案。
一、突发事件的范畴
本预案所指突发事件包括食堂餐饮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和食品、资金安全事件以及对项目实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其它突发公共事件。
1.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人以上,无死亡病例;
2.项目校发生食物中毒死亡事件;
3.食堂用餐项目同一批次食品中出现10%以上质量问题;
4.食堂用餐项目供餐连续中断3天以上(含3天);
5.项目校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食品遭人为盗窃、破坏或因灾损毁严重;
7.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信息报告和发布
1.信息报告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项目责任学校和县市教体局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其主要领导或其指定的信息报送员为责任人。
2.信息报告的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项目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事发后第一时间(2小时内),向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属卫生事件的应同时报告当地疾病防控部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项目领导小组报告,属卫生事件的应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进程报告。事件处置过程中,项目校应及时向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事件发展变化情况,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报告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项目领导小组。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项目领导小组,市项目领导小组应及时报告有关市领导。
3.信息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损失和性质原因的初步判断。
(2)进程报告内容:事件控制情况、患病(中毒)人员的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三、应急响应
1.项目校的应急响应。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报告项目校领导;项目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
(2)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3)追回已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
(4)与中毒或患病人员(特别是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5)积极配合卫生疾病控制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6)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7)对项目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8)在项目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2.县市项目领导小组、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响应。县市项目领导小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项目校报告后,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应立即赶赴事发项目校了解情况,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协助事发项目校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工作,到医院看望中毒或患病人员;
(2)对事发项目校必须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进行检查核实;
(3)协调和帮助事发项目校解决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4)根据事件性质、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指导事发项目校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5)按照突发事件报告要求,向同级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6)协助事发项目校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加强舆论导向,稳定家长及学校师生员工情绪,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等;
(7)协助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四、善后与恢复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事发项目校正常秩序。
1.根据事件性质,做好善后工作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事发项目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2.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安全隐患
应针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并加强宣传教育,杜绝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3.彻底清扫消毒,恢复正常秩序
应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因食物中毒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认后方可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