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枝,削枝去叶后,笔挺外形中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几根麻绳,在手艺人的指尖缠绕飞舞,串联起农耕文化赓续;一锤一打间,一把小扫帚初见雏形。
“如今,这些手把手传授的‘老手艺’,已成为我们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泗县刘圩镇秦场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带着记者漫步在村里的竹枝加工厂。十来个工人在不同的制作房间里,有序地忙碌着。“别小看我们这个小作坊,一个月能扎一万多把的小扫帚,销路完全没有问题,效益也是非常好。”
如今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让张明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谈到创办这个竹枝加工厂的初衷,张明感慨颇多:“村里没有什么特色产业,乡亲们增收渠道较窄,村集体经济也一直不能实现突破。”为了改变这种“村无支柱产业 户无增收门路”的现状,村“两委”决定在村里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人才优势上下功夫。“村里有1700多户,7000多口人,劳动力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张明介绍,村里的农户王金章有制作手工扫帚的手艺,平时也在家零星接点小活,生产产量一直都上不去。
村委会有空闲的场地,村里也要足够的劳动力,我们何不成立一个竹枝加工厂,借助王金章的好手艺将竹枝加工技艺发扬光大,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张明在心里盘算,并主动找到王金章说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在听到村书记的这个想法后,王金章也非常激动:“有了村里的支持,我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2022年12月份,村里成立了秦之韵专业合作社,实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由村“两委”成员担任股东,王金章担任厂长,取得利润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一部分作为村干部和厂长的分红。
一把小扫帚要经过编、扎、捶、锯等八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 不少农户在看到这样的扫帚都表示,纯手工的扫帚用起来又顺手又耐用,而且价格也不贵。很快,质优价廉的小扫帚很快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订单从县内外纷纷“飞来”,厂里的十八九个工人卯足了劲赶进度。王金章告诉记者,目前工人以村里留守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为主,一个月下来能收入3000元左右,大家干劲都比较足。“下一步,我们打算再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打开市场销路,让小扫帚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文:马远征 单珊 图:吴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