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多见的一类,发病率通常较高,但病死率较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最多。常见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多种致病因子。
2、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一些含有某种有毒成分动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致病因子有河豚鱼、高组胺鱼类(鲐鱼、秋刀鱼、金枪鱼等)、织纹螺、蚶类等。
3、植物性食物中毒:食用了一些含有某种有毒成分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有四季豆(皂甙和红细胞凝集素)、豆浆(胰蛋白酶抑制素和皂甙)、发芽马铃薯(龙葵素)、鲜黄花菜(秋水仙碱)等。
4、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的季节性、地区性均不明显,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常见的有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瘦肉精、甲醇、桐油等导致的食物中毒。
5、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烹饪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真菌毒素,发病率较高,常见有黄曲霉素中毒、霉变甘蔗中毒等。
生活中常见食物中毒因素
1、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加工前要用水浸泡或开水焯烫,烧熟煮透。轻微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等,严重者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手指脚趾麻木等。救治应反复催吐,洗胃,不可用高锰酸钾液洗胃。
2、发芽马铃薯:含有龙葵素。潜伏期1-12小时,症状为咽喉部抓痒感或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感,剧烈呕吐、腹泻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救治应催吐,洗胃,口服糖盐水补液,对症治疗。
3、河豚鱼:含有河豚毒素。潜伏期10分钟~3小时。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四肢无力、发冷、口唇和肢端知觉麻痹。无特效解毒剂,应尽快采取催吐、洗胃等措施使患者尽快排出毒物并给予对症治疗。
4、豆荚类(四季豆、刀豆):含有皂甙和红细胞凝集素,如果加热不彻底食用后会引起中毒。潜伏期为数10分钟至5小时。主要症状以呕吐为主,伴有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出冷汗。中毒严重者,若呕吐不止、脱水、或有溶血表现时,应及时送医治疗。
5、毒蘑菇:毒蘑菇种类较多,根据毒素不同引发的中毒症状不一,常见有胃肠炎型(潜伏期0.5~6小时)、神经精神型(6~12小时)、溶血型(6~12小时,最长两天)、肝肾损害型(10小时~数天)。如果不慎食用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对症治疗。不要采食不认识的蘑菇。
6、生豆浆:含胰蛋白酶抑制素和皂甙。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伴有腹痛、头晕、乏力等症,一般不发热。轻者可自愈,重者或儿童应及时到医院治疗。生豆浆加热至80-90摄氏度时,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的“假沸”现象,应继续加热至泡沫消失、豆浆沸腾,再持续加热5-10分钟。
7、亚硝酸盐:常作为发色剂和防腐剂使用,在不新鲜蔬菜中也有较多存在,需注意辨别,不要误作食盐使用。食用0.3克即可引起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0-15分钟,症状有口唇紫绀、皮肤青紫、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嗜睡、心悸、呕吐、腹痛、腹泻等,重症有有昏迷和惊厥等症状。一旦中毒立即催吐、洗胃和导泻的方式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维生素C等解毒剂。
8、甲醇:常误作酒精饮用,或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类或饮料导致中毒,应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酒类,不饮用无标签或来历不明的酒类。潜伏期为8-36小时,同时摄入乙醇将延长潜伏期。早期呈酒醉状态,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双眼疼痛、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充血、出血等。中毒后应立即送医,催吐、洗胃,静脉滴注2%-5%碳酸氢钠、叶酸进行解毒治疗。